※上述三点均为史实。
(171)
温德尔&iddot;威尔基离开中国前夕,一个戏剧性的细节使访问达到高潮。
日本对于关东军新京机场被炸,一直讳莫如深,严格控制报导。与此默契的是,美国方面为保守下一步作战和运输机密,也没有过早发布官方消息,而是以&ot;传闻尚未加以证实&ot;之类的措辞来处理。
新闻媒体感到一头雾水,众多记者打探纷纷,更增悬念。
得到授权后,在重庆告别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威尔基宣布了空袭长春日本关东军航空兵的胜利消息,以及英雄领队--杜利特准将的名字。
他风趣而有针对性地说:
著名的杜利特将军已经改名,现在叫做&ot;杜&iddot;摩尔&ot;(doore--&ot;有所作为&ot;之意)。
这引起哄堂大笑和广泛报道。
免不了又有人问到了起飞地点。威尔基回答说:关于这一点他从不过问。但据他所知,总统一直认为,那都是从某个&ot;香格里拉&ot;起飞的。
日军大本营则对此持&ot;默杀&ot;态度,不予置评。
(172)
1942年10月6日,美、英、苏签署第二轮援助议定书。
议定书中重新核定了&ot;余量分流&ot;和&ot;反租借物资&ot;秘密条款,反复磋商之后,对华北援助量增加了一成。
几天前,尚不知情的蒋委员长也再次提出增加&ot;驼峰航线&ot;运输量的要求。10月12日罗斯福答复,同意向中缅印战区再增加265架战机,100架运输机,以保证运输量每月达到5000吨。
趁此机会,史迪威热忱敦促蒋介石,着手缅甸战役,以开辟援助之路。
他给蒋送去了蓝姆迦训练、演习的电影记录片。这使蒋心情大为好转,于是授予史迪威指挥驻印军全权。
关于反攻准备,《刚烈将军》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史迪威的目标是,1943年1月发起反攻缅甸战役之前,在印度建立两个齐装满员的陆军师和保障部队……到1942年底,中国驻印军达到32万人。
新38师和新22师,每师辖3个步兵团,3个炮兵营,还有工兵、辎重、通讯营及配属分队。炮兵团36门105毫米榴弹炮;迫击炮团48门150毫米重迫击炮;汽车团400辆载重汽车。成为一支火力凶猛,机动性强的战役突击部队。
整编并不一帆风顺。史迪威了解旧军队中虚报冒领、克扣军饷&39;吃空额&39;等腐败。为杜绝弊端,他建立&ot;补给到连,供应到人&ot;的保障体制,坚持集体点名方式,直接把津贴发到士兵手中。这受到基层欢迎,一些军官却耿耿于怀。
罗副总指挥要求,由他来&ot;总领&ot;官兵45万卢比的军饷,遭到史严词拒绝。在史迪威坚持下,蒋调走了罗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