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宪宗李纯辛辛苦苦牺牲了多少先烈性命换回来的成果,李昂是知道的。然而李同捷不愿意走,想想就会这样。既然不想走,也不好明说自己其实不愿意听朝廷的,于是回信:&ldo;将士们爱我太深,臣虽想走,可是他们强留!&rdo;于是赖着不走,等李昂给他回信。
回信?
回你奶奶个头!
太和元年(公元827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昂准奏武宁节度使王智兴率本军三万,自备五月粮饷讨伐叛贼李同捷。下诏削去李同捷官爵,命天平节度使乌重胤、武宁军节度副使王智兴、平卢节度使康志睦、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义成节度使李听等,各率本镇兵马讨伐。
本来李同捷就是个孤立无援的,这下好了,怎么办吧?
李同捷慌了,然而很快,他又淡定了下来,原因是,他收到了一封信,来信的,是成德节度使王庭凑。说实话,论阴狠狡猾,李同捷没办法跟王庭凑比。一直等待别人先动乱,自己背后推一把的王庭凑,终于等到了李同捷这个露头鸟,所以,他立刻表示,自己就是李同捷的大后方。李同捷,不管如何,我是你坚实的后盾,有我就有你,勇敢地去吧!
战争爆发了:
十月,乌重胤屡屡大破李同捷大军!
李昂大喜,表扬乌重胤。
然后乌重胤就薨了。
(元和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王智兴大破李同捷!
然后,就没然后了。
愤怒的皇帝同志只有一个问题,他问:让你们这群人去打仗,为何中间隔了那么久?
最精准的回答是:无利不起早,起早必有因。你想,各军都是人家镇上的军队,出去作战,伤了元气怎么办?此时的状况,最好拥兵自重,您倒是忠心耿耿非要上阵杀敌,一旦实力弱了,皇帝最先宰的还不是你?
上阵杀敌会元气大伤,躲在后面观战则可养精蓄锐,总会有人受到诏书的指责的,到时候,大家再跳将出来,帮助那个和贼军作战被砍得半死不活的人一臂之力。
这就是大家都不打仗的原因,怨得了谁?一气之下,李昂改任李寰为夏绥节度使,命前夏绥节度使傅良弼为横海节度使。另,削去战争贩子王庭凑的官爵,令各镇兵马全面出击,违令者,罪不赦。唉,不打也得打了,倒不是担心别的,只是眼下任免权还是要听朝廷的,真不听话,小心撤了你的职位。
于是,战争又爆发了:
十月,魏博兵大破李同捷军于山东!
十一月初一,易定节度使柳公济上奏,他已经攻占了李同捷在沧州西部的营栅,大破反贼李同捷!
李昂大喜,令傅良弼出任魏博节度使,继续对李同捷施压。
然后傅良弼就薨了(本来答应人家李昂一定拿下李同捷的,半路上却病死了)。
打李同捷,接二连三死了那么多重要人物,让军心有点骚乱。可接下来,和李同捷联军抵抗官军的王庭凑倒做了一次爽快事。他知道李同捷灭了以后,下一个就是自己,所以,对李同捷节节溃败的状况,他是实打实地着急。发兵去救,还是整军固守?
无数历史告诉王庭凑,这一次,无论如何要出手拉兄弟一把。没错,救人等于救自己,王庭凑行动了。
笨人做事,声色暴露;聪明人做事,指东打西。王庭凑便是后者,一般人看来,李同捷要死了,救与不救成了大问题,在王庭凑看来,却不是个问题。看李同捷的样子,活不长了,与其出手搭救他这个累赘,不如煽动其他藩镇造反,遥相呼应,让朝廷捉襟见肘!
王庭凑遣使出差,去了魏博,可魏博节度使史宪诚父子却并没有见到使者,因为,在王庭凑的算计中,这两个人,恰恰不是朋友,而是敌人,是被杀的对象。史宪诚既不忠心于朝廷,也不会叛乱,实乃首鼠两端,里外不是东西的东西。因此,王庭凑要做的,就是鼓动魏博大将亓志绍发动兵变,夺取魏博大权。不出所料,他成功了。
亓志绍领所部两万兵马杀了个回马枪,威逼魏州,史宪诚父子大惊。事到如今,王庭凑一拍脑袋,娘的,失算了。
再聪明的人,如果是用聪明去做不该做的事,也总有失算的时候。魏博的大将领着魏博的兵马扭头来打魏博节度使,而魏博节度使史宪诚是李昂不太待见的家伙,那么,事情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
一开始,事情并不出乎意料,李昂当即任命谏议大夫柏耆宣慰魏博,发义成、河阳兵,征讨亓志绍。接下来,才是让王庭凑目瞪口呆的地方。史宪诚被亓志绍围攻,遣使求救,李昂下诏,让义成节度使李听率领沧州(河北的)行营诸大军猛攻亓志绍,上演了一出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情大戏,结果是,史宪诚的儿子史唐趁机劝老爹这辈子再也别瞎寻思了,好好干自己的节度使比什么都强,史宪诚也被李昂感动得满地打滚儿,发誓弄死王庭凑这个逆贼。
亓志绍完蛋了,李听、史唐举兵奔袭,亓同学一边狂逃一边算数,一路上死了、逃了一万五千人,最后跟着自己的五千人也都累得够呛,无心战斗。亓志绍一狠心,领着这五千兵马回自己镇上去了。琢磨半天,最终,把亓志绍气得咬牙切齿,都是那个王庭凑!
亓志绍投降了,把屎盆子全扣给了老王。简单总结一下,王庭凑的谋略导致的结果是:史宪诚实打实成了朝廷的人,亓志绍实打实成了朝廷的人,而自己,很快就会成为阴曹地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