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错药的不只有刘玄佐,还有李晟。
自从吐蕃耍诈坑了李晟一把后,李适还真就觉得李晟有谋反的嫌疑。这日,他带着全家的老少集合在长安,候在朝外,等待李适的审批。场面很感人,李晟的要求也很简单,他要求出家,并让李适为他全家剃度。李适安慰李晟,爱卿功劳还是有的,朕也不能只盯着你的过错是吧,你别难过!
这一句&ldo;功劳还是有的&rdo;,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李晟的罪过。
李晟有什么罪过?
李晟当然有罪过,罪过体现在他女婿身上。李晟的大女婿是工部侍郎张彧(音:域),二女婿是崔枢。于是问题来了,自打崔枢当了李晟的女婿后,李晟对张彧的热情好像一下冷淡了许多,最起码张彧是这么认为的。你想想,老岳丈和新女婿打得火热,你有没有考虑过老女婿的心情?
张彧生气了,好啊老岳丈,你行,我不依附你了!
张彧真就离开了李晟的怀抱,投入了张延赏的幕府。张彧还真狠,为了打击岳父,他选择了有入相之志的张延赏。这个张延赏,正是诽谤李晟的主力军。就这样,李晟那不懂事的女婿,死对头张延赏和他曾经冷落过的手下、现在的给事中郑云逵,一伙人带着小弟,弹劾雪片一般飞到了李适的面前。李适正愁没理由把李晟撸下去,这回成了,当即就说了&ldo;爱卿你功劳还是有的&rdo;这样丧良心的话。
出家不成,李晟辞官,不许,再装病求离朝,还不许。
李适有李适的苦衷,安排差了显得君臣不和,不安排害怕李晟闹事。为了缓和一下臣下之间的关系,李适选择让韩滉带头,把刘玄佐、张延赏、李晟一起叫上,办了一场释恩宴会。&ldo;李公功勋,无人能比,国家元勋!&rdo;&ldo;张公精明肯干,文官第一!&rdo;&ldo;以前都是我不好。&rdo;&ldo;哪里哪里,都怨我自己!&rdo;
看着两人相逢一笑,韩滉觉得很满意,刘玄佐很满意,张延赏也很满意。唯独最无辜的李晟非常非常不满意。韩滉一生做了许许多多的大好事,只有这一件,是天大的错事。为了表示恩怨已解,他让李晟上表推荐张延赏为相。李晟只能上表推荐张延赏,入了相,此人的本质就暴露出来了。
张延赏,精明强干,吏治第一,绝不是省油的灯。此人和宰相齐映(直言上谏)有仇,趁李适遭了齐映的骂,告他个辱没圣上、奏事繁冗,非宰相大臣之才,一下贬到了远方。李晟对人说:&ldo;武夫性直,一杯酒就能解释恩怨,再也不提往事。文人不一样,表面和解,心里头还记挂着。&rdo;
目前,记挂着李晟的张延赏,日子也不太好过。
要怪还是得怪韩滉,此人纯属严于律己苛以待人的人,普通人不能成为他的朋友,平日里,韩滉一人在几前正襟危坐,别人奏报,一律冷脸相向。他在官署也这么干,如没有什么事就别多废话,否则上前就是挨骂的。刚和张延赏一起当了宰相,张延赏快哭了。因为韩老先生把坐冷板凳的精力全部用在了虐待下属官员上,且他以揭发别人隐私为乐,你贪了一贯,你收过谁谁谁的礼,你账目不清,你推荐了你七舅老爷的亲外甥!
张延赏叫苦不迭,因为,一旦让韩老师发现自己做错了事,那是要在台上(省台)挨揍的。宰相挨揍很不常见,除了武周时代被整死的多,其他时代较少挨揍,这回韩滉让这帮菜鸟们记住了,鞭打、指敲、脚踹、掌扇,会不会办事?拿了俸禄吃屎呢?
韩滉对属下实行的是暴政,可惜李适尤其信任他。韩滉有大权,张延赏轻易不敢跟他说话。他知道自己要是犯了错,非让韩滉一巴掌扇得生活不能自理。韩滉喜欢引荐谁就引荐谁,末了,他把兵部侍郎柳浑引荐成了宰相。韩滉以为柳浑是来道谢的,却不料柳浑很严肃地指责:&ldo;以前相公因为对下属苛刻被罢相,不到一年就走了,现在回来又比以前还厉害。相公怎么还喜欢在省台打人,你知不知道有人回家后就疼死了?相公作威作福,这是人臣该干的事吗!?&rdo;
此话一语惊醒梦中人,韩滉惭愧难当,苦苦思考了几天,又恢复了静坐。经过一番痛苦的自我折磨与反折磨,这位曾经在大唐最危急的时刻出手相救,对待官员苛刻狠毒,对待百姓仁爱厚道,对国家忠诚无私的宰相去世了。
韩滉一家,只有韩皋因为有能力当了官,其余亲朋中,受过韩滉恩惠的,就是当年他亲自签署发配的那个&ldo;随军&rdo;,具体从事仓库的看门工作。
还有问题,韩滉死后,浙江东、西两道被划分成了浙西、浙东、宣州三道。既然有三道,那就得派三道观察使,最后,李适想到了果州刺史白志贞。白志贞这个人,历史给予他了一个真诚的评价:文秘出身,心思细腻,害人无数,实乃奸臣!
让他当观察使,柳浑第一个反对。
也不知道遭了哪门子的邪气,李适非要让白志贞上岗。于是,上位四个月后,白志贞因为身体欠佳死在了任上。白志贞的死,无疑是为百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韩滉死了,柳浑因为和白志贞怄气而病倒(他赢了),宰相团体缺少了重要的一环。这无疑对某些人是很有利的,比方说一直被韩滉打击的张延赏。李晟率领大军攻克了吐蕃,马燧、浑瑊举兵响应。吐蕃遣使找马燧求和,一切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和韩滉一样,马燧这辈子总是正确的,可在吐蕃求和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他犯了天大的糊涂。韩滉死前几天,诸将为了吐蕃求和的事而与皇帝李适一起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