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李敬玄没骂,他现在连责任都洗脱不掉。
对于一个成天读书写字儿,大槊的毛都没摸过的文官来说,要奔赴西边战场,而且是去当最高领导,对付极难对付的吐蕃,下场只有一个:彻底土鳖。
那么,李敬玄是如何做的呢?
李敬玄的表演显然不能让李治满意,李治看到他先是感恩戴德地谢了刘兄一把,又滔滔不绝的阐述了一下自己其实对西边儿并不太了解之情状,最后,再把自己老母亲搬出来想要镇住以孝顺著称的李治。但李治根本不鸟他,等李敬玄叩头叩出节奏感的时候,李治怒了。他大声斥责李敬玄道:
&ldo;就是仁轨要他妈朕去,朕都万死不辞,你再推辞给我看看!&rdo;(仁轨须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辞!)
刘仁轨赢了,几天后,灰头土脸的李敬玄代替刘仁轨,当上了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善于运用排比句对刘仁轨实施打压的李敬玄终于可以在战场上一展风采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虽然他不知道),稍逊风骚。来吧,李敬玄,你是这场战役里最有华彩的剑客!
李敬玄的确有点儿风骚,论史学,我们要向他竖拇指;可论军事,就得竖中指。
在李大使奔赴洮河的同时,朝廷命令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集结剑南、山南道兵马分路赶往。多少年前,李孝逸的父亲也曾如此风光,到最后成为开国时期少有的有真本领的王室贵族。对,他就是李神通的儿子李孝逸,他为父亲骄傲,但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打造自己的天地。
这还不够,左金吾将军曹怀舜奉命赶往人口密度最大的河南、河北二地,他的任务比较特殊:募集猛士。不论出身贵贱,有无战功,参加海选的壮丁都有可能获得薛仁贵似的待遇,当然,这要看自身素质。
夏,四月,李治大赦天下,为什么,不知道。
夏,五月,大军集结完毕,行军,遭遇超强冷空气袭击,士兵有冻死者。
军令如山,三个月后,李敬玄总算有了动静,他写了一封奏章上表朝廷,表的是唐军于大破吐蕃军。地点,就在河湟古道(黄河、湟水交汇处)的咽喉,是中原势力进入河湟地区的必经之路,这个地方名叫&ldo;龙支&rdo;,位于今日青海省东部。礼(这个字儿没写错)敬玄赢了?是的,赢了,不是他打的,但奏章是他写的。
李治对西边的战事并没有感到高兴,他忧心忡忡、头昏脑胀地想到了新罗。这个新罗,趁着大唐无暇东顾,恬不知耻地帮助大唐&ldo;镇守&rdo;住了高丽旧地,口头服软,内心强硬,新罗也不再是当年那个看见敌军就掉头的新罗了。之所以有那么多大将留一手,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立功,而是准备发兵征讨新罗。
东西一起打,胜算有多大?
当年从大理寺转到侍中的张文瓘说:双输。
为何?
卧病在床的张老爷子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坐着马车跑到皇宫见李治。他是来上谏的,他知道李治想要收拾新罗,但是……&ldo;现在吐蕃为寇,大唐发兵西讨;新罗虽然不顺,但也未曾犯边,如果又去东征,臣恐怕于公于私不堪其弊!&rdo;李治为之感慨,不再提征讨新罗的事了。张文瓘上谏之后,病情加重,几日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九月初九)病死,无有遗恨。
张文瓘死后的几天内,报完捷报的李敬玄果然出事了。
李敬玄注重礼节,注重礼节的人注重细节,注重细节的人小心,小心的人谨慎。李敬玄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具体表现在他出兵的方式上。这天,他领着十八万大军在青海之上遭遇了吐蕃大将论钦陵。结果没悬念,李敬玄大败,被论钦陵搅得全军乱成蜂窝,左卫大将军刘审礼被吐蕃掳走。
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
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计划,刘审礼负责率领先头部队深入敌心,搅乱吐蕃大军,李敬玄就可以领着十几万唐军重装出阵,杀敌军一个措手不及。这是上上情况,中等的情况是搅活得不好,两军打个平手,各有损失。最差的情况无非也只是刘审礼被困,李敬玄率军来救,赶紧回撤而已。
不幸的是,刘审礼正好遭遇了最次等的情况,被困低谷之中(地形不熟),被吐蕃围困。此时,就需要李敬玄对吐蕃屁股进行猛烈轰击,吐蕃东侧扭头和唐军大部鏖战,刘审礼趁机突围,大军安全回撤,不胜,亦不败。可是李敬玄为人,说好听的那叫谨慎,说难听的那叫窝囊。
他见刘审礼被困,感觉论钦陵也太猛了,见到刀光剑影他就害怕,捂着十八万大军一动都不敢动。
几个时辰后,刘审礼所率精锐全部英勇战死,李敬玄这才清点军队,整装待发,做领导状挥挥手,带着哭腔喊道:&ldo;都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给我撤!&rdo;背叛了刘审礼的李敬玄又背叛了军威,惶惶唐军玄甲,在他的带领下,一路狼狈鼠窜。跑累了,感觉论钦陵不会追到这里,李敬玄下令结营。
这里是承风岭,山岭有泥沟为天险,可以自固,当然,这是李敬玄的看法。
论钦陵不这么看,他让跋地设率领吐蕃大军来到了承风岭,一见李敬玄的阵势,立刻有种压力。可仔细一看,乌压压一片天际一样的大军,竟然屯兵在低矮之处!这是开玩笑么?不是,这不是开玩笑,李敬玄是个很认真的人。泥沟?哈哈,泥沟!跋地设不跟李敬玄闹了,他领兵压上高岗,笑眯眯地看着狼狈不堪的李敬玄。(闻审礼战没,狼狈还走,顿于承风岭,阻泥沟以自固,虏屯兵高冈以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