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不明白。
李绩期望这样一个好官要一直存活下去,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不管在什么时代,有人推动时代进步,也有人阻碍时代进步,但,更多的人像李绩一样,管好自己,莫管闲事。在朝廷之中,因为这样活到现在的人很少。李治喜欢这样的人,例如,司平太常伯已有高藏担任,他把原本担任这个职务的人调走,去当右丞相。
司平太常伯,也就是工部尚书,实在不是一般人能胜任得了的,让高藏当,实际上还是让原职位上的人担待。这个人,就是画家兼工程学家阎立本。
阎立本比李绩小八岁,但他们所经历的沧桑是一样的。司平太常伯是工部尚书,司刑太常伯呢?很显然,是刑部尚书。此时的司刑太常伯,也由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担任。这个人,就是雍州长史卢承庆,他和李绩一个年纪。李绩和刘延佑谈完不久,卢承庆也遇见了他平生最佩服的一个人。
但和刘延佑不一样的是,此人的故事,传了一年多年,依然是家喻户晓。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人类不灭的时空中,他的故事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宠辱不惊】
卢承庆当刑部尚书,某次,奉命外出考核官员。卢承庆负责给每一位官员打分,到最后提交到上头,然后定升迁。一日,他处理到了督办粮草运输的官员。卢承庆见到他,感觉很生气,因为这家伙前几天运粮食,遭遇大风,白米全都搞丢了,现在还一脸淡定。卢承庆冷冰冰地吐出七个字:
监运损粮,考中下。
按照一般情况,卢承庆等待站在那里的官员脸色发白,张口辩驳,手足无措,满地打滚的他都见过。可他却惊奇地发现,这人和普通人不一样。那人听罢,神色自若,拜了拜,退下去了。卢承庆感觉这人有点儿意思,重新看了一遍档案,觉得大风不是人家自己招来的,此人口碑很好,我凭什么给人家划个中下等?于是用笔一划,改注曰:
非力所及,考中中。
打分的时候,官员是一定要站在尚书面前的,所以,卢承庆提笔的时候,就期待看到此人满脸的欣喜。卢承庆等待,等待那人脸色红润,说些感谢国家、谢主隆恩之类的废话。可等了半天,那人非但没有高兴,没有难过,丝毫不惭愧,甚至连一点儿其余表情都没有,非常之怡然。卢承庆想拍案,真的,他活了七十多岁,就没见过这么能耐的。于是,他又仔细看了一遍档案,他知道了,这个人,厉害!
满抱春风和气,此心白日青天。
是的,卢承庆忽然感觉眼睛里有种ph小于7的东西要流出来!是的,卢承庆感动了!他感慨至极,提笔修改道:
宠辱不惊,考中上。
那人依旧淡定,拜了拜,退下。
【小学作文】
扶余丰:一篇介绍老师的外貌,应该是&ldo;老师有一张瓜子脸&rdo;,偶写成&ldo;老师有一张爪子脸&rdo;。我们语文老师差点没疯掉。
卢承庆:胡说八道,下下!
第四十二章唐朝选官制度
科举考试实际上是如今的公务员考试,而且古时所出的题目,一律是标准的国考题型。历史教科书有云,明清两朝多考老掉牙的&ldo;四书五经&rdo;,不重时事,格式采用死板的八股文,造成了思想僵化。虽然情况说得不错,但它这么说完全是在扯淡。清朝最后一期的科举考试都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更能够考察考生的思考能力。
自从杨广同学惊天地泣鬼神地开创了科举考试以来,科举考试为我们的历史做出了光彩卓绝的贡献。到了李治这一朝,科举考试更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李治时代(该生年号太多,不如李世民,用&ldo;贞观时期&rdo;一句就可以概括,害我用他名字代替一个时代),唐朝选用贤才的办法是:
先看线条和气质,不能长得跟凤姐似的,走起路来也不能一步三晃荡,更不能浪得让大海都呕吐;
再看口语,看看你说话是不是靠谱,思维是不是正常,如果不正常,考虑一下你智商超高还是超低,超高的晋级,超低的一边儿去;
然后看书法,你不能把奏章写得龙飞凤舞,还自以为得了怀素的真传;你更不能把&ldo;沁阳&rdo;写成&ldo;泌阳&rdo;,导致阎锡山哭爹,冯玉祥骂娘;
最后,要看一下考生的判决能力,你绝对不可以把飙车撞死人判成行人挡道,也不能把守楼自焚判成暴力抗法,在写判决书的同时,你要有文笔,更要有条理,最重要的,是讲清道理。
(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已注而唱,集众告之。)
如此四项,是在已经考完科举,当上小官以后升大官的选拔制度。大家要先在长安或洛阳集合,书法和判决书是文字类、思想类的,先考,美其名曰&ldo;注&rdo;;身形和言语是印象类、面试类的,后考,美其名曰&ldo;铨&rdo;。如果你满脑子都是大粪,但你自认为长得很帅,你也不可能被采用的。如果你满腹才华,但风流得跟个二流子似的,考官也会给你低分。等这两场考核结束后,主考官就要把大家集合起来,站在台上大声唱选,宣布考试结果。此时,你因为考了高分而高兴,想要欢呼雀跃,但主考官告诉你,你高兴得太早了。
你问,考官大人,我不是已经被选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