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李忱是个好皇帝,这一点没错。
郑氏的哥哥郑光想要当官,李忱专门找他聊天谈论,却发现舅舅答非所问,没有一点才华,本来,郑氏的意思,是让哥哥当个刺史啦,节度使啦啥的,可李忱,却偏偏留下来让舅舅当了个统军。然而郑太后不会放弃亲哥哥的,又多次向儿子提出,说郑光家里头穷啊,你小时候还尿在他袖口里呢什么的。
意思是,能不能给个肥差?
李忱憨憨地望着妈妈,妈,你别说了。随即,赐了郑光一大笔钱,说,让舅舅花去吧,肥差,没有。所以,说到底,李忱是个很适合当皇帝的人,那些起初认为他是蠢材的宦官,如今也是追悔莫及。是的,当对手从蠢材摇身一变成为天才的时候,这种落差,谁能受得了呢?
即位以来,由于李忱的沉稳和装憨的特性,导致全体宦官疏于对这家伙的防范。李忱先杀了弑杀宪宗的宦官,又惩治了外戚,连身在东宫犯过事的官吏也一律拉出来斩首。不过,李忱知道,如果再这么下去,宦官就要被逼急了,他吓了诏书,安慰道,乱臣贼子已经搜捕干净,胁从也都流放了,其余有小错者,一律不再追究!
然后,宦官还真信了。
某日,李忱召翰林学士韦澳入殿,说是有几首李杜的诗歌想要请教他一下。让韦澳奇怪的是,明明说好是要讨论一下诗歌的创作和发音问题,等坐定以后,李忱却先屏退了左右,张口就问韦澳:&ldo;韦爱卿,近日外面都是如何讨论内侍权势的?&rdo;
韦澳听罢,吓出一身冷汗:&ldo;陛下威断,非前朝能比!&rdo;
李忱闭上眼睛,摇头道:&ldo;不周全!不周全啊!朕还是有怕的人和事!爱卿,你说,朕如果做下面的事,该重用谁?&rdo;(上闭目摇首曰:&ldo;全未,全未!尚畏之在。卿谓策将安在!&rdo;)
韦澳回答道:&ldo;如果跟外廷讨论,怕有太和之变,不如就在禁中找几个有才识的商量!&rdo;
李忱摇头:&ldo;这是下策!&rdo;
韦澳:&ldo;陛下明断!&rdo;
李忱的确很明断,他的想法是,第一不能殃及无辜,第二不能让宦官有喘息的机会,这才是上策。
那么,李忱是怎么办的呢?
北司的宦官,到最近才知道李忱是怎么办的。自李忱即位后,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令人不爽的现象。那就是,但凡有点嚣张的宦官,稍微犯了错,就一定会遭到李忱的痛斥(李忱对其他官员要求也挺严),接着,就会被人拖出去,狂打一百大板,然后被人架着扔出宫去,去哪里李忱不管,总之,您爱去哪儿去哪儿,就是别回来了,简单说,犯错的宦官被贬为了庶民。
一天,宦官没感觉,十天,宦官还是没察觉,一月,依旧那样。可等数年以后,宦官一瞧,完了,全完了,没人了,因为被李忱拔掉的宦官所留下的缺口,始终不予补上。就是这样,宦官只出不进,一个一个,一点一点地,被看起来很愚笨的李忱拔干净了。
说到这里,寡人一声长叹,因为实在是可惜,上面所述的情况,只是大臣令狐綯的密信所描述的,目前仅处于意淫阶段。
之所以让人知道得那么清楚,正是因为,这封密信,最终落到了太监的手里。否则,这个时候的宦官,早该衰落败亡,不复嚣张了。密信被人出卖,所以,宦官知道了南衙的坏,从此与北衙不共戴天,势同水火,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过,也有好一点的消息,那就是,这封密信被发现的时候,宦官已经被拔去了不少。
李忱大概是晚唐时候,宦官最怕的人吧。
同时,他也是唐朝皇帝中记忆力最好的一个,相当惊人。李忱读书,向来一目十行,且能过目不忘。以至于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宫中上至宰相很百官,下至侍奉倡优,甚至连某个院落某个小巷打扫卫生的杂役和奴仆,李忱无一不记得姓名,这倒不稀奇,稀奇的是,他还记得这个姓名这个人具体的能耐和才干。李忱要某某小卒小兵小侍奉去做些什么事,从来都是呼唤他们的名字,从来就没失误过。(上聪察强记,宫中厮役给洒扫者,皆能识其姓名,才性所任,呼召使令,无差误者。)
他这种本事,兴许就是当初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给练出来的,此时露出一手,着实令人吃了一惊。
更变态的在后头,上述千万个名字,却仅仅是李忱记忆中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他还能记住所有所有奏章所叙述过的所有事情,且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曾有度支部的人上奏,误把&ldo;渍&rdo;写成&ldo;清&rdo;,而中书省负责复审,排查错别字的官员认为,这个字不明显,也懒得因为这一个字再驳回去让人家重新写,再者,李忱一日要读十万字,这封奏疏,咱就凑合上了吧。
未料到,刚上了奏章,李忱就瞧见了这个错别字,大怒,把改章者(中书省里头的)臭骂一顿,贬谪他官。
这件事曾震惊了中书省,百官无不震骇,面面相觑。都听说过李忱一目十行,可一目十行和慢条斯理,是怎样被这个神奇的人融合到一块的呢?神奇的事,总是那么别致。我相信李忱一定读过李四胖等人编纂的地理书,也读过里面关于各州的风情。他曾让韦澳等翰林的学士一起编了一则《处分语》,说的就是各州现在的风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