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 第70章(第1页)

第70章(第1页)

田连元

依我看评书比任何一种艺术更能真实地反映演员的真实性格,我认为此言不虚。因为古人有&ldo;言多语失&rdo;之说,说评书的一天到晚地说,要还能把自己藏得滴水不漏,他就不该去说评书,而应该去联合国当秘书长的。所以,田连元先生说的书如此风趣,大概原因是其本人也是个有趣的人吧。这一点,从面相上也可以看出来,田先生的面相表情丰富,口唇蕴劲,评价一下--典型的&ldo;话痨&rdo;。他说书,恐怕更多的是性格上的原因而不是谋一份职业。有趣的是,这从田先生自己的回忆中,还得到了证实。田先生随他父亲说书的日子是这样的–&ldo;父亲在台上说书,他就在书桌下听书,听到兴奋处就总想伸出头看,但是只要他一伸头,父亲就打他一扇子,让他老老实实不许动。&rdo;

没有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估计就没有田先生的书了,也就没有&ldo;寇老西儿&rdo;了。

田连元的书,若用两个字来形容,所得就是&ldo;江湖&rdo;。这并非说田先生有匪气,而是说他的书民间色彩浓厚,没有&ldo;官&rdo;气,因此与听众的关系亲密,听的时候,看的时候,总是很难把田先生当作职业演员,倒更象邻居家的东北大锅上了台。

假如给田连元先生设计一个形象,那就应该是&ldo;穿青衣,戴罗帽,背钢刀,带飞镖,身披富贵英雄氅,开山立柜好逍遥。。。&rdo;

山贼?恭喜您答对。。。嗯,错了,那不叫山贼,那叫绿林好汉!

如果说田连元的书让我们感到了江湖,袁阔成的书,就是让人感觉到&ldo;庙堂&rdo;了。

袁阔成

评书界说&ldo;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rdo;。

柳敬亭,当年可是被称作&ldo;将军&rdo;的。

第一次听到袁阔成版的《三国演义》,很让人激动,因为那种传统评书的感觉又回来了,袁先生的嗓音浑厚而有回韵,是典型老派评书家的嗓子,也是他极好的资本,让很多老评书迷一听就&ldo;入戏&rdo;。很久以后,才知道袁先生是评书世家,甚至在五十年代就已经是很有成就的说书人了,可谓评书老艺术家。不过,在北京见过了一次袁先生,对这位&ldo;老&rdo;艺术家,感觉很是有趣。

[待续]

?

2006-11-2707:47:54

大中小

面对面的见到袁阔成先生,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此人&ldo;精力过剩&rdo;,而且穿一套十分得体的西装,艺术家肯定是艺术家,&ldo;老&rdo;可是不沾边。一张嘴才发现,袁阔成先生和袁世海先生一样,平时说话都拿着韵,除此之外袁先生一点儿也不象个评书家,你说他是社会学家也可以,是公关大师也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和评书有关的他明白,美国大选关评书什么事儿啊?袁先生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也许正因为如此热衷于新鲜东西,袁先生说书力图在老段子里创新,比如说到曹操马超的渭河之战,袁先生就给马超所部装备了希腊投枪,&ldo;西凉小校梭标带撒手的,箬曹军一扎就是两三个,跟扎蛤蟆似的。&rdo;闹了半天当时学术界有人提出克拉苏攻打中亚失败,罗马残军曾经为匈奴服务,被汉军征服后移徙甘肃,并一直在那里为汉朝守边,马超的西凉军可能融会了罗马式战术和武器。这个观点被袁阔成先生借到评书里去了。因为这个,后来萨还专门写过一篇《古罗马化的将军–马超》,提出一种马超军带有罗马风格的假设,也可见袁先生的评书给人印象之深刻。据说,袁先生也是几位评书艺术家中社会活动最多的一位。

袁阔成的评书中,最经典的是《三国演义》,最遗憾的大概也是《三国演义》,因为这部书到后来可能是篇幅原因,包括六出祁山,都不过草草带过,没有展开,形成了有豹头无凤尾的格局。估计有机会袁先生可能会想法弥补这个缺憾。

如果给袁先生设计一个形象,那大概就是&ldo;蟒袍,玉带,阿胡子。。。&rdo;

您说这不是曹操么。。。哦,是我弄错了,一来袁阔成先生的曹操书的确说得好,另一方面袁先生的本家袁世海不是&ldo;活曹操&rdo;么?弄混了。

在说评书的人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人们忽略,但是,绝对不应该忘记,那就是–王刚。

对,就是那个演和坤演得上瘾的家伙

王刚

和其他几位不同,王刚祖上没人说过书,而且,到现在为止似乎他也只说过三部作品--《夜幕下的哈尔滨》,《神秘岛》和《寻找回来的世界》,但是,这三部作品,出一部红一部,那就只能说这人是天才了。

这三部书,不但让人记住了王刚略带颤抖和阴柔的嗓音,而且玩出了不少令人难忘的人物。王刚的代表作是《神秘岛》,特别是潘科洛夫的沙哑嗓子堪称绝品,但另外两部也很出色。《寻找回来的世界》是反映工读学校生活的,一度引起轰动,很多家长因此要求把自己没犯错的孩子也送到工读学校去,就体现了它的魅力。王刚对此书不过牛刀小试,里面的&ldo;伯爵&rdo;谢悦,&ldo;吃生肉的&rdo;郭喜相,小疯子,铜铁佛爷,已经让人一闭眼就呼之欲出–这就是评书的妙处,如果是电影呢,反而把人物的样子锁死了,而评书,就是有一万个听众,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这种对人物的刻画就更上了一层楼,王刚塑造了一个&ldo;共党侠客&rdo;王一民–其实说评书,拍电影,一号主角出彩反而都不容易,而王刚口中的王一民,绝对出彩,这个武功高强,温文尔雅的中年教师,如果我没有猜错,很可能与王刚心中的理想人物颇为接近,所以他对王一民的刻画入木三分。而《夜》中的其他人物,哪怕是一个小人物,也能被他几句话塑造得活灵活现,如特务头子葛明理,小资作家塞上箫,女演员柳絮影。甚至葛明理的姘头小翠仙,也让王刚几句大口落子一唱,就弄得栩栩如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