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读城记作文600字 > 第23章(第1页)

第23章(第1页)

上海则不一样。因为上海是滩。什么是滩?滩不是圈子,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为它根本没有什么边际,也没有什么界限。在这个开放的体系中,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别的而且是出出进进的人,很难形成圈子。即便形成了,也只是松散的圈子,很游移,很脆弱,最终会被&ldo;滩&rdo;消解。因为&ldo;圈子&rdo;与&ldo;滩&rdo;是格格不人的。你什么时候看见海滩上有圈子没有。即便有,也很松散。滩上的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海滩的开阔和自由,是个体与滩涂的直接认同和对话,而不是什么小圈子的存在。上海人便正是这样。他们的&ldo;圈子意识&rdo;远远弱于北京人。尽管他们也有圈子,但多半都很松散。更多的时候,还是&ldo;自管自,各顾各&rdo;。上海人的口头禅&ldo;关侬啥事体&rdo;,便再明显不过地表明了上海人的这种&ldo;滩涂意识&rdo;。

北京上海两地的民居,也很能体现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北京最典型的民居是&ldo;四合院&rdo;。所谓&ldo;四合院&rdo;,就是一个用围墙圈起来的家庭或家族的小天地。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可以看作是北京城的&ldo;缩微品&rdo;。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圈子中的小圈子。圈子里面的人是一种群体的存在,却未必能与外面的人认同。我常常怀疑,北京人的圈子意识,是不是多少与这种居住环境有关。何况北京除了大圈子(北京城)、小圈子(四合院)外,还有许许多多不大不小的&ldo;中圈子一。机关、学校、工厂、医院,一律高墙大院,壁垒森严,自成系统。北京人,就生活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圈子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ldo;圈子意识&rdo;。尽管现在大圈子(北京城墙)拆掉了,小圈子(四合院)也渐次消失,但&ldo;圈子意识&rdo;却已成为北京人的一种&ldo;文化无意识&rdo;,积淀在北京人的心理深层,甚至形成了北京人的一种文化性格。

上海最典型的民居则是所谓&ldo;石库门&rdo;(尤其是&ldo;新式石库门&rdo;)。它实际上是把许多差不多一样的单体民宅连成一片,纵横排列,然后又按总弄和支弄作行列式的毗邻布置,从而形成一个个社区。这种建筑结构,显然最明显地体现了上海特有的文化模式‐‐个体直接而不是通过圈子与社区认同。据统计,上海市民约有半数左右居住在这种旧式里弄中,而且多在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地段,则上海人的文化性格,也就不能说与它无关。

事实上,上海虽然有所谓&ldo;上只角&rdo;和&ldo;下只角&rdo;之别,有花园洋房、公寓住宅、里弄住宅和简易棚户四类等级不同的民居,但这些民居的建设,大体上是&ldo;摆摊式&rdo;的,没有北京那种从中央向外围层层扩散、层层降格的布局。甚至杂居的现象,也不是没有可能。实际上,所谓&ldo;石库丫里弄,便是杂居之地。那种住宅,只要付得起房钱,谁都可以来住,而居于其间者,事实上也五花八门,职业既未必相近,身份也未必相同。也可以这么说,上海,是铺开了摊子往里&ldo;进人&rdo;。只要进来了,就属于上海滩,而无论其身份地位高低贵贱如何。也许,作为大大小小&ldo;冒险家&rdo;的&ldo;乐园&rdo;和一个庞大的&ldo;自由市场&rdo;,它要问的只有一句:你是否有足够的精明?如果有&ldo;精明&rdo;这张门票,你就可以在这个滩上一显身手

因此,我们无妨说,北京人的&ldo;文化无意识&rdo;是&ldo;圈子意识&rdo;(城意识),上海人的&ldo;文化无意识&rdo;则是&ldo;滩涂意识&rdo;(滩意识)。

北京人和上海人&ldo;文化无意识&rdo;的体现,是随处可见的。

记得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个小品,叫《有事您说话》。郭东临扮演的那个小伙子,逢人就问:&ldo;您有事有事您说话。&rdo;为了帮人办事(当然也为了显示自己&ldo;有能耐&rdo;),小伙子半夜三更跑到火车站去排队买卧铺票,实在买不到就贴了钱买高价的。结果事情越闹越大,弄得他自己也收不了场下不了台。饶这么着,他见了人,还是忍不住要问一句:&ldo;您有事有事您说话!&rdo;

这个小品自然有它自身的意义,这个小伙子也多少有点特别。但似乎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北京人的故事,而决不会是上海人的笑话。在上海,是不可能有人没事找事到处&ldo;找&rdo;忙帮的。上海人爱说的不是&ldo;有事您说话&rdo;,而是&ldo;关侬啥事体&rdo;。这句话,不但适用于素不相识者,也适用于亲戚、朋友、熟人、同事,而闻者一般也都不会介意。它其实再明显不过地表明了上海人的&ldo;滩涂意识&rdo;。当然,上海也有&ldo;朋友,帮帮忙&rdo;的说法,但,对不起,那多半是一种挖苦,或委婉的警示,有&ldo;少添乱&rdo;、&ldo;别做手脚&rdo;或&ldo;有没有搞错&rdo;的意思。比方说,你话说得太离谱,上海人就会笑起来,说:&ldo;朋友,帮帮忙!&rdo;又比方说,到自由市场买东西,便最好能用上海话说一句:&ldo;朋友,帮帮忙,侬勿要&lso;斩&rso;我。&rdo;似乎可以这么说,一个&ldo;有事您说话&rdo;,一个&ldo;关侬啥事体&rdo;,就这两句话,便把北京人和上海人鲜明地区分开来

这种比较对上海人颇为不利。因为它会给人以一种北京人热情上海人自私的感觉,而&ldo;上海人自私&rdo;,又是许多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共同看法。其实,上海人并不像许多外地人想象或描述的那么自私,他们也是乐于助人的,而且其热情有外地人不及之处。比方说,外地人在上海问路,便往往能得到热情的回答,有的还会为你出谋划策,告诉你乘哪趟车又在哪里转车较为简便合算。这种对&ldo;不搭界&rdo;者的认真负责态度,在外地人看来就未免匪夷所思,所以常常大感意外。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却往往只会对自己的&ldo;哥们&rdo;两肋插刀,对陌生人可就没有那么周到,弄不好还会来个&ldo;关我什么事&rdo;。

显然,北京人热情也好,不热情也好,是&ldo;内外有别一的。比如前面说的那个小伙子,固然热情得逢人就问:&ldo;您有事有事您说话&rdo;,但所问之人肯定都是&ldo;熟人&rdo;、&ldo;自己人&rdo;。如果见了陌生人也这么问,那他不是&ldo;疯子&rdo;就是&ldo;傻子&rdo;。而且,当他站在柜台后,面对陌生的顾客时,没准其服务态度会生硬得够呛(这种钉子我们在北京可是碰得多了)。上海人则相反。热情也好,不热情也好,是&ldo;一视同仁&rdo;的。他们会帮助求助于他们的人,但不会主动去问:&ldo;您有事有事您说话!&rdo;而无论这人是&ldo;自己人&rdo;还是&ldo;陌生人&rdo;。同样,如果涉及他自己个人的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说:&ldo;关侬啥事体&rdo;,也无论这人是&ldo;自己人&rdo;还是&ldo;陌生人&rdo;。

道理也很简单,就因为&ldo;圈子意识&rdo;是一种&ldo;群体意识&rdo;,而任何群体都是有限度的。比如&ldo;一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rdo;的,就只限于水泊中人,甚至只限于一百单八人。梁山圈子以外,对不起,就没有了,而且弄不好还只有挨刀的份。这就叫&ldo;内外有别&rdo;。圈子外的人,可以无视其存在;圈子内的人,则必须&ldo;抱团儿&rdo;、&ldo;扎堆儿&rdo;,必须互相帮助,互相提携,互相关照,包括时不时问上一句:&ldo;您有事有事您说话!&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