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ldo;滩涂意识&rdo;则是一种&ldo;个体意识&rdo;。它强调的,是个体独立人格的&ldo;不可入&rdo;和自由意志的&ldo;不可犯&rdo;。有句话说:&ldo;上海人什么衣都敢穿&rdo;,就因为在这个懂得尊重他人&ldo;隐私&rdo;(尽管不多),允许保留&ldo;私人空间&rdo;(尽管很小)的&ldo;滩&rdo;上,过多地干预他人的私生活是&ldo;可笑&rdo;甚至&ldo;犯规&rdo;的。上海当然不乏喜欢窥测他人隐私的小市民,而且人数比任何外地都多(原因以后再说)。但即便他们,也未尝不知道这种&ldo;窥私癖&rdo;极为可鄙。所以,在外地,一个人的穿着如果&ldo;太出格&rdo;,就会遭人物议,他自己也得进行辩解,比如&ldo;这样好看&rdo;、&ldo;穿着舒服&rdo;等等,更常用的辩护词则是&ldo;别人也这样穿&rdo;。然而在上海,就大可不必。只要一句&ldo;关侬啥事体&rdo;,便可斩断一切争论,让人无话可说。(图十八)
很难简单地评说北京上海这两种活法和意识的是非优劣。一般地说,外地人都认为,与北京人交朋友痛快,与上海人打交道轻松。如果你能进入北京人的&ldo;圈子&rdo;,成为他们的&ldo;哥们&rdo;,就可以同他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烟酒不分家,真格的&ldo;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rdo;(不过北京人现在也开始变得滑头,真要这么着,还得上山东)。与上海人交朋友却不容易。他们多半客气而不热情,礼貌而不亲切,很难掏心窝子说心里话。因为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坚守个体意识的&ldo;不可犯&rdo;和&ldo;不可入&rdo;原则。所以,上海没有&ldo;哥们&rdo;,只有&ldo;朋友&rdo;。哥们是相互依存的,朋友则是相互独立的;哥们得亲密无间,朋友则不妨情淡如水。更何况,上海人的所谓&ldo;朋友&rdo;,也未必真是什么朋友,比如暗地里磨刀霍霍准备&ldo;斩&rdo;你一记的小贩就是。
不过,就我个人的倾向而言,我更喜欢上海人的处世哲学。不错,上海人是有&ldo;各人自扫门前雪&rdo;的&ldo;毛病&rdo;,但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家门前的雪打扫干净了,岂非就没有什么&ldo;瓦上霜&rdo;要别人来操心?相反,如果天天操心别人的事,则自己的事就未必做得好,比如那个逢人就问&ldo;您有事有事您说话一的小伙子便是。再说了,别人这么关心你,你岂不也得&ldo;时刻准备着一,时不时地问别人一句:一您有事&rdo;这么活,太累何况,当你大包大揽地说了&ldo;有事您说话&rdo;的话时,万一事情办不成,又该怎么办为了未雨绸缨,你就得事先&ldo;储备&rdo;一批&ldo;哥们&rdo;,还得个个有能耐,比如能一下子批六张卧铺票,而且还都是下铺什么的。
生活在上海人中间,就不会有这么多事。事实上,不少外地人都有伺感:你也许很难和上海人交朋友(但并非不可能,我自己就有不少上海朋友),却不难和他们共事。上海人是比较计较,账算得很清。但这在保护了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你的权益;在维护他自己人格独立的同时,也尊重了你的独立人格。至少,和他们交往时,你不必处处设防。这就轻松。你甚至不必太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对方的态度。因为如果上海人对你大皱眉头,你也可以回他一句&ldo;关侬啥事体&rdo;的。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交往中,&ldo;哥们&rdo;总是少数,更多的还是要面对&ldo;泛泛之交&rdo;。那么,轻松一点,岂不好?
其实,困难并不在于如何评价这两种文化以及如何与两地人相处(最好的是,你在上海有合作伙伴,在北京又有&ldo;铁哥们&rdo;),而在于如何解释:恰恰是没有多少圈子意识的上海人,却比圈子意识特强的北京人,有着更明显的城市社区文化特征,这又是为什么
道理仍在于&ldo;城滩之别&rdo;。前已说过,所谓间城&rdo;,本身就是一个圈子,是一个把无数小圈子圈在一起的大圈子。而且,&ldo;城&rdo;越大,城内的小圈子就越多,人们的&ldo;圈子意识&rdo;也就越强。因为在这样一种空间状态下,任何人都只有进入一定的圈子,才会有安全感,也才会觉得与&ldo;城&rdo;协调。北京的圈子特别多,北京人特别爱&ldo;抱团儿&rdo;,就是这个道理。结果当然也是顺理成章的:&ldo;城&rdo;这个圈子本身越大,被它圈住的小圈子的&ldo;圈子性&rdo;也就越强。而小圈子的&ldo;圈子性&rdo;越强,则大圈子的&ldo;圈子性&rdo;也就越弱。这样一来,当然也就只有城内各圈子的社区性(甚至没有社区性只有圈子性),而没有或少有全城的社区性或一体化文化
更何况,任何城都是要有墙的,而墙的文化功能,正在于分割空间。这种分割,可以从大到小、由外至内而层层推进。结果,如果城很大,城内圈子很多,那么,生活在最内圈、最里层的人,就不大能够感觉到城的存在,而只能感觉到自己圈子的存在。
滩就不一样。滩没有空间阻隔,滩上的人也是个体的、只有松散联系的。用上海话说,就叫&ldo;不搭界&rdo;。既然人与人之间是相互&ldo;不搭界&rdo;的,则他们便只好和&ldo;滩&rdo;搭界。因此,个体的、单独的、游移的人,反倒容易与&ldo;滩&rdo;认同,并通过与&ldo;滩&rdo;的认同,而与滩上其他人认同。所以上海人平时在上海可能&ldo;不搭界&rdo;,一到外地,却很容易&ldo;扎堆儿&rdo;、&ldo;成气候&rdo;。上海人比北京人社区特征更明显,到了外地也比北京人更&ldo;扎眼&rdo;,原因之一可能就在这里。
所以,北京城与上海滩,就有着不同的文化品格。
北京文化是兼容的。官方体制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处于一种多层共生状态,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各类圈子,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并无统一的社区性。如果说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北京才有的&ldo;大气&rdo;:大雅、大俗、大派头。要之,北京是雅能雅到极致,俗也能俗到底俗到家。比方说,你能想象用诸如&ldo;奥皮&rdo;、&ldo;驴肉&rdo;或&ldo;小脚&rdo;、&ldo;裤子&rdo;之类的词儿来作地名北京就能。北京不但有&ldo;臭皮胡同&rdo;、&ldo;驴肉胡同&rdo;,而且还有&ldo;母猪胡同&rdo;和&ldo;屎壳螂胡同&rdo;;不但有&ldo;小脚胡同&rdo;、&ldo;裤子胡同&rdo;,而且还有&ldo;裤裆胡同&rdo;、&ldo;裤脚胡同&rdo;。任谁也不敢相信这是皇上眼皮底下的地名儿。嫌俗?改了就是。比方说,把&ldo;灌肠胡同&rdo;改为&ldo;官场胡同&rdo;。这可真是只有北京才可能有的文化奇观。
上海文化则是消融的。各色人等,自由发展,公平竞争,但最终却把他们统一于上海的社区性。精英分子固然难免因此而有些&ldo;海派作风&rdo;,中小市民却也会因此而多少有些体面和雅致。结果,上海人无论职业阶层、社会角色如何,都会多少有些&ldo;上海味&rdo;。因为他们都生活在这个高度社会化和高度一体化的上海滩上。他们的生活方式大体相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当然也就难免大体,致。甚至上海的街道名称也没有北京那么五花八门,它们往往是真正的&ldo;地名&rdo;:东西向的多以城市命名,如南京路、北京路;南北向的则多以省份命名,如福建路、四川路;总弄文弄则标以数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