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国策又称 > 第六十八章 最重要的战果(第2页)

第六十八章 最重要的战果(第2页)

问题是,提前北上的美军护航战斗机也很难扭转局面。

原因很简单,数量太少了!

虽然从战场局势来看,优势应该在美军手中。不管怎么说,美军护航战斗机还没有飞多远,身后就有配备了被动探测系统的大型护航战舰与前出巡逻的预警机(按照美军的作战守则,预警机在前出巡逻的时候不会启动探测雷达,远程预警任务由大型战舰上的被动探测系统承担,只有在发现了规模庞大的来袭机群之后,护航战舰才会联系预警机,让预警机启动雷达,为防空战斗机照射目标,并且引导防空战斗机作战。因为预警机的飞行速度远不如战斗机,所以在舰队处于交战状态的时候,都会提前部署),而共和国海军的舰载预警机却不可能跟随战斗机行动。但是巨大的数量差,加上重型战斗机都具备完善的拦截系统,能够在一次交战中拦截10多枚远程空对空导弹,而能够携带10多枚远程空对空导弹作战的战斗机却屈指可数。也就是说,在重型战斗机主导的空战中,视距外空战所占比重并不大,大部分时候都会打到视距内,并且以格斗的方式决胜负。几天前,共和国海军已经与美国海军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上交过两次手,而双方舰载航空兵的两次战斗都证明,在格斗空战中,数量比性能更加重要。

当时,美军的问题还不止数量偏少。

因为派出了70多架侦察机,所以美军舰队的防空战斗机数量一直偏少。为了确保能够在舰队上空始终维持一支数量可观的战斗机群,也就只能压缩机群规模。更重要的是,美军指挥官下达了战备命令之后,7艘航母都对防空战斗机做了调整。为了确保让停在飞行甲板上待命的战斗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起飞,美军舰队上的42架防空战斗机是由7支航母分别派出来的,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由2到3艘航母派遣。也就是说,42架战斗机隶属于7支航空联队,而这些战斗机在奔赴战场的时候,自然是以3机编队、2个编队前后照应的方式组成了7个编队,而每个编队之间的间隔超过了20千米。

结果可想而知,与共和国舰队派来的战斗机遭遇的时候,美军战斗机非常分散。

在42架战斗机都嫌少的情况下,以6架为一个机群的方式投入战斗,美军战斗机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

当然,美军战斗机拥有一个共和国战斗机无法拥有的优势:背靠舰队作战。

说得直接一点,在打不赢对手的情况下,可以撤回舰队防空圈,只要不进入舰队的内层防空圈,就不会遭到舰队防空系统的攻击,而尾随进入美军舰队防空圈的共和国战斗机肯定会遭到攻击。

正是如此,在双方遭遇之后,第一波攻击机群里的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立即提前发射了携带的反舰导弹(因为当时距离美军舰队里的航母超过了500千米,所以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只能用反舰导弹攻击位于美军舰队北面的护航战舰),然后加速迎上美军战斗机。在一轮交战之后,残余的20多架美军战斗机立即后撤,退入了舰队防空圈。虽然以当时的情况,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不需要追上去,只要呆在舰队防空圈外面就不会遭到攻击,但是战斗机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的射程都在500千米左右,而美军舰队防空圈的最大拦截半径也在500千米左右。更重要的是,在遭到空中袭击,即进入防空状态后,舰队肯定会扩大活动范围,即护航战舰要与保护的对象拉开距离,至少得保持20千米以上的间隔,在很多时候甚至要扩大到50千米。如此一来,担当主力的第二波攻击机群只能在距离美军航母500多千米的地方发射导弹,很难对美军航母构成威胁。更重要的是,退入舰队防空圈的美军战斗机可以用剩余的空对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不管怎么说,没有哪种反舰导弹上配备了昂贵的拦截系统,因此反舰导弹不具备对抗空对空导弹的能力。

受此影响,在明知道会冒很大风险的情况下,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还是冲了进去。

必须承认,技术进步给攻防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之前提到过,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防御一方获得的好处比进攻一方多得多,因此战争正朝着对防御者有利的方向前进。

在舰队防空作战中,这一情形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果在21世纪初,在己方战斗机位于攻击区域的情况下,舰队防空系统肯定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对此,美国海军甚至有明确规定,即舰载战斗机只负责区域外防空作战,如果敌机或者敌机发射的反舰导弹进入了防空区域,舰载战斗机不得追击,甚至不能用火控雷达照射目标,以免对舰队防空系统造成干扰。相对而言,干扰造成的影响根本算不了什么,真正的问题在于误击与误伤。虽然在战舰面前,战斗机算不了什么,如果能够保护好战舰,就算击落几架己方战斗机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误击与误伤还会分散舰队的防空火力,占用防空火控通道,使针对威胁的拦截能力大大降低。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能够解决敌我识别问题,特别是在极端作战环境下的敌我识别问题,就能让防空战斗机在舰队防空区域内活动,与战舰上的防空系统一同作战,拦截来袭目标。毋庸置疑,这个问题并不好解决。传统的敌我识别手段是靠发送一串带有特殊意义的无线电信号,己方战机上的敌我识别装置接收到无线电信号之后,会自动发射出另外一串同样有特殊意义的无线电信号,即做出应答。只要应答正确,就是友军。可想而知,这种相当“原始”的甄别手段只能用在低强度战争中,别说遭到恶意干扰,即便在电磁环境相对复杂的战场上,敌我识别信号也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使识别系统失去应有的作用,结果就是友军遭到攻击。别说21世纪中期的战场上,在60多年前的海湾战争中,当时还没有什么像样的电子干扰设备,盟军都多次误伤友军。

与无线电识别系统一样,其他电子识别手段都存在容易遭到干扰的弊端。

直到2050年左右,共和国的工程师率先将“场效应原理”用在了敌我识别系统上,才解决了敌我识别这个世界级难题。“场效应原理”并不复杂,即利用所有具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的基本物理性质,即重力场与电磁场。因为任何物体的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可以由物体产生的场来确定物体的身份。因为原理非常简单,所以数年之内,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都掌握了类似的技术。当然,“场效应原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受探测系统性能的限制,加上地球本身就有重力场,还有地磁场,所以采用“场效应原理”的探测设备的作用距离都非常有限,只能对较近的物体进行探测。也正是如此,“场效应原理”在提出数十年之后才得到应用,而且首先就用到了敌我识别系统上。不管怎么说,在以避免误伤为主要目的的敌我识别系统中,对感应距离的要求并不苛刻。即便在某些时候,需要对远处的目标进行甄别,也可以借助其他手段,而不一定要依靠“场效应”。

正是得益于此,舰队防空作战才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当然,这也不是说己方的防空战斗机可以四处乱蹿,不用顾虑己方的防空系统。

不管怎么说,敌我识别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因此需要花费时间。在以远程防空导弹担纲的外围防空圈中,进行敌我识别的那点时间还算不了什么,可是到了以毫秒计算时间的内层防空圈,即由能量武器对来袭目标进行拦截的时候,敌我识别所花的时间就不是那么短暂的了。

说得形象一点,以共和国海军的激光拦截系统来说,在对付1个目标的时候,持续照射时间仅有10毫秒,即便用分光系统同时照射10个目标,持续照射时间也仅仅只有125毫秒(分光系统会产生能量损耗,其能量传递效率大概为80%)。更重要的是,到了需要动用能量拦截系统的时候,需要对付的往往都是反舰导弹,而且是已经抛掉了发动机,仅剩下了弹头与姿态控制发动机的导弹。这个时候,反舰导弹的速度基本上都在20马赫以上,而能量拦截系统的交战距离在20千米左右,因此留给拦截系统的反应时间只有3秒钟,一般情况下,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目标进行2次拦截,即每次只有1。5秒,也就是1500毫秒。算上损伤评估等等时间,每次开火前的准备时间不会超过拦截总时间的20%,及300毫秒。由此可见,除掉125毫秒的拦截时间之后,仅剩下了175毫秒。因为能量拦截系统不是摧毁目标,而是使目标偏离弹道,无法对战舰构成威胁,所以必须在距离战舰5000米之外将目标击落。除掉这个时间,连175毫秒的喘息时间都没有。

由此可见,在舰队内层防空圈,拦截系统不会分敌我,会对所有进入攻击范围、并且对战舰构成了威胁的目标进行拦截。更重要的是,拦截系统判断目标是否对战舰构成了威胁的标准很简单,即目标有没有向战舰运动。准确的说,是目标与战舰的相对距离是在缩短还是在扩大。如果是在缩短,那就是构成威胁。

当然,这对舰队外围防空圈的战斗没有多大影响。

在舰队防空系统的支持下,美军战斗机迅速扭转局面,让冒进的共和国海军战斗机尝到了苦头。

只不过,局面并没变得对美军有利。

就在美军拼尽全力拦截共和国海军的战斗机时,第二波攻击机群已经到达美军舰队北面500多千米处。

前面提到,在与美军战斗机遭遇的时候,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将携带的防空导弹投向了美军舰队外围的护航战舰。根据部分飞行员回忆,在他们与美军战斗机争夺制空权的时候,至少有2艘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并且冒起了浓烟。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在15点10分到15点35分之间被导弹击中的战舰是4艘,而不是2艘,其中包括在舰队北面执行警戒任务的1艘巡洋舰、执行辅助警戒任务的1艘多用途驱逐舰、以及在附近活动的2艘反潜驱逐舰。因为这4艘战舰均被击沉,而且在沉没之前均处于严重电磁干扰之下,发出的战术信息并没被旗舰收到,所以无法确定这4艘战舰的具体沉没时间,以及在沉没之前遭到多少导弹攻击。

从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共和国海军新一代反舰导弹的性能来看,首先遭到攻击的肯定是位于最北面的“邦克山”号巡洋舰。按照美军的作战记录,该舰在战斗开始的时候,正在用配备的被动探测系统执行防空警戒任务。因为美军舰队的航向为35度,所以该舰实际上位于舰队的左前方,而不是正前方。这也正好与美国海军的防空编队吻合,即在执行防空作战任务、或者是首先考虑空中威胁的情况下,应该在舰队前方左右各30度的方向上各配备一艘具备远程警戒能力的防空战舰,由其为同一方向上的舰载预警机提供前期支持,协同完成舰队防空警戒任务。虽然被动探测系统不会发出电磁辐射,但是在反舰导弹眼里,一艘排水量超过2万吨的巡洋舰,绝对是仅次于航母的目标。因为在发射导弹前,飞行员就已确定无法攻击航母,从而选择了自由攻击战术,即反舰导弹在进入末段射程的时候,不再搜寻航母,而是攻击导引头探索范围内最为显著的、而且没有遭到攻击的战舰。

相对而言,那艘多用途驱逐舰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

之前提到过,美国海军并没有在同一个平台上建造多用途驱逐舰与反潜驱逐舰,而是以多用途驱逐舰为基础,开发了巡洋舰,反潜驱逐舰则是全新设计。也就是说,美国海军的多用途驱逐舰更接近于巡洋舰,而不是反潜驱逐舰。虽然在排水量上,多用途驱逐舰比巡洋舰小了好几千吨,但是比反潜驱逐舰大得多,所以在遭到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特别是在“邦克山”号巡洋舰被多枚导弹连续命中之后,与之配合行动的“布拉德”号多用途驱逐舰(以在中东战争期间随舰阵亡的一名驱逐舰舰长的名字命名)肯定成了导弹磁铁,吸引了不少的反舰导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