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民地宿营时,选择较坚固的民房,并采取防堵塞、防火灾、防破坏等措施。车辆和各种技术兵器利用树林、屋檐、陡坎、沟渠等分散配置并实施伪装。
在丘陵地宿营时,要充分利用地形的荫蔽性能,将车辆和技术兵器配置在谷地、冲沟、地褶、土堤、崖壁和山坡的反斜面,使其顺沟、顺坡,沿较暗的一侧配置。注意不要破坏背景的地形特征。也可在凹地设置掩盖遮障和倾斜遮障,或利用伪装网和其他就便材料仿造棱坎、土堆等地物。在开阔地宿营无其他地物利用时,应构筑简易工事,利用伪装网和其他器材掩盖或改变目标的外形。在遮障器材缺乏的情况下,可用布置人工斑点的方法,造成斑驳的背景,以降低目标的显著性,使敌人难以从空中发现和识别。
在雪地宿营时,由于积雪使背景变得单调,所以应充分利用现地的阴暗部分,例如河床、棱坎、常青植物、雪地阴影、地褶及山坡阴影配置人员和技术兵器,并采取相应的伪装措施,使其与背景融合在一起。在雪背景的帐篷和其他人工构造物应涂成白色或在其上铺撒白雪,也可伪装成雪堤、雪堆等类似地物,以增强荫蔽效果。雪地宿营要特别注意消除通向宿营地的车迹。除此以外,宿营时要组织良好的调整和警戒勤务,严格伪装纪律,限制车辆和人员的活动,消除进出路和车辆、人员的活动痕迹。为了防止敌人红外侦察,在宿营地域要规定技术兵器发动机和炊事炉灶的工作制度,规定生火地点和使用散烟散热灶,必要时,应对发热目标设置防热遮障。为了防敌雷达侦察,应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所形成的雷达盲区,并在开阔地形上设置反雷达隔绝遮障或干扰遮障。
指挥所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宿营地,只是多了一些与一般宿营地不同的暴露征候:汇集的交通和通信线路;高度集中和种类繁多的车辆;使用频繁的道路;作为交通和通讯工具的直升机及降落场周围的防护设施和警戒等。指挥所是部队首脑机关,是敌人竭力寻找的目标,必须进行细心的隐形伪装。对指挥所的设置位置要预先勘察,对其伪装方案作出规划,进驻后迅
速荫蔽,并实行严格的伪装纪律。指挥所可设在树林、灌木林的边缘,也可利用村庄或城镇的部分建筑物,但要尽量避开独立方位物和独立的高大建筑物。通信线路应利用天然遮蔽加以荫蔽,或沿地物、地形线条配置。停车场和直升机降落场都应离开指挥所一定距离,并实施周密的伪装,一切人员都应在停车场下车。同时,必须荫蔽警戒用的兵器和掩体。构筑掩体时的弃土可用草皮、树叶、森林腐植土等天然材料覆盖,以恢复地面的自然面貌。(六)大型固定目标的隐形伪装
对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战略目标往往是大型的固定目标,如仓库、车站、码头、机场、导弹发射场、军工厂、铁路卸载站、大型桥梁等等。战时,敌对双方都力图摧毁对方这些目标,削弱其战争潜力。和平时期,大型固定设施是敌人的主要侦察对象。特别是那些在采取隐形伪装措施之前已经完工和投入使用的目标,要做到完全荫蔽是困难的。但是,可以采取降低色调的方法,降低设施的显著性,缩短可探测的距离。还可以对目标的要害部位实施伪装,以减小设施的损失。对于难以完全荫蔽的大型目标,可以设法改变其外貌特征,使敌人无法判明目标的真实性质,而把重要的战略目标误认为一般目标或无关紧要的民用设施。
对小型目标的伪装方法,同样适用于大型固定目标和较永久性的设施的伪装,不同的是,大型固定目标的伪装更加复杂,往往要经过现地勘察、方案论证、伪装工程设计、施工和效果检验等几个阶段。新建工程,应从一开始就把伪装措施作为工程设施的一部分,与主体工程同时完成。
大型固定设施往往由许多建筑物组成。对于这些建筑物,可视其具体情况,采用大型伪装遮障,将整个目标荫蔽起来,也可采用伪装迷彩和伪装结构物歪曲目标的外形和阴影。
据实验,用两三种颜色的大片不规则迷彩模拟当地地貌,可以用来分割目标的直线轮廓。因为从屋顶反射出去的光线比建筑物其他任何部分都多,所以应把屋顶的迷彩搞得暗些,并在涂刷之前把屋顶表面处理得粗糙一些。屋顶上的暗色迷彩要向下延伸至墙面上,以破坏结构物的轮廓线。可以在周围地面上喷洒沥青乳液来破坏建筑物的阴影。使用表面粗糙的材料(如煤碴、矿碴等)在建筑物周围铺成不规则的图案,也可以使阴影变得模糊不清。靠近建筑物的侧面种植树木(特别是灌木)对于消除阴影有很好的作用。采用大型伪装遮障时,遮障面不仅要遮住建筑物的顶部,而且要逐渐倾斜,向四周延伸,直到与地面成30度角的视线不能看到建筑物的底部为止。遮障面装饰材料的色彩、亮度和斑点图案应与周围背景吻合,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遮障面的色调。
采用伪装结构来改变目标外形的方法很多。对大型仓库、发电厂和其他类型的大建筑物,通常伪装成一群小建筑物,并模拟成斜脊屋顶;可以种植灌木或用塑料薄膜、玻璃纤维等做成的假灌木来歪曲建筑物的阴影;突出在屋顶上的隔火墙,可以改造为假地界线上的花园墙或灌木树篱;通风顶以及其他凸出部分,可以伪装成小型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