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军事欺骗战术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作为战争的基本矛盾,是普及于战争全体,贯穿于战争始终的。所以,军事欺骗的作用,也体现于战略、战役、战斗各个层次和战争的全过程。大到全球性战争,小到一次战斗,都为军事欺骗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作为战争的基本矛盾,制约着战争中的一切,评判着战争中的一切。战争中的一切行动,凡是有助于达成这个目的的,就是合理的,反之,就是不合理的。当然,这样认识和回答问题未免过于笼统。下面,我们就用分析的方法来具体地研究军事欺骗的作用原理和形式。

一、出敌不意与军事欺骗

出敌不意,是一切军事统帅和指挥员刻意追求的作战指挥艺术。由于在

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运用出敌不意的战法,给敌以不意的打击,能够使敌不知所措,意志沮丧,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武器技术装备的优势难以发挥,从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所以,古今中外的兵家无不高度重视这一原则。古罗马军事统帅凯撒说过,&ldo;战争中最有效的事就是出敌不意。&rdo;(转引自《外国军事学术》1981年第6期)孙子在《九地篇》中写道:&ldo;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rdo;克劳塞维茨认为,&ldo;一切行动都是或多或少以出敌不意为基础的&rdo;,出敌不意&ldo;是导致胜利的最有效的因素。&rdo;&ldo;进攻战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出敌不意。&rdo;(《战争论》第3卷第980页、第965页)杜&iddot;古西林的信条是:&ldo;没有突然袭击作保障就不发动进攻&rdo;(《战略论》第89页)。

出敌不意进行突然袭击之所以有此奇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有备对不备,剥夺了对方作出有效反应的时间,迫使对方在其作战潜力或故争潜力发挥出来之前进行较量,从而使其一开始就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突然袭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对战役战斗的作用比对战争的作用更大。突然袭击可能决定一次战役战斗的胜负,但难以决定一场战争的结局,尤其不能决定一个大国的命运。以突然袭击方式发动战争,对于夺取战争初期的主动权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对方战争潜力的发挥,主动权就可能易手。战争的结局最终取决于综合国力和军力的强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以突然袭击手段闪击波兰、丹麦、挪威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小国,均获成功,却没有能够征服苏联,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但也必须看到,不宣而战使法西斯德国在战略上得到了极大的好处。正是由于实施突然袭击总是能够从中得到好处,所以,一切军事统帅和作战指挥员都十分向往和追求突然性。然而,并非每次战役、战斗都能达成突然性。能否达成突然性要看是否具备了达成突然性的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行动迅速,其二是隐蔽企图。

行动迅速主要取决于兵器杀伤速度、军队运动速度和军队指挥速度三个要素。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运输工具、指挥器材的大量使用,军队的行动速度大大加快了。但是这种加快一般是双方的,作战双方行动的高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抵消。所以,达成突然性的决定性因素是隐蔽企图。即以军事欺骗手段迷惑敌人,麻痹敌人,使敌&ldo;看不到事物的真相&rdo;(克劳塞维茨语),对我之企图和行动方式、打击的目标等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处于不意、不备状态,为我达成突然性创造条件。

以军事欺骗达成突然性的方式主要是以下三种:1一边散布缓和空气,麻痹敌人,一边极其秘密地制订作战计划,进行作战准备,使敌人对即将采取的军事行动失去警觉,处于不意状态。如1986年4月美军袭击利比亚前一天,美海军舰队已在利比亚海岸附近集结。美国报刊在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暗示下,声称这次舰队集结不会有作战行动。然而就在第二天夜间,美军突然出动大批飞机,包括从千里之外的不列颠群岛起飞的轰炸机,对利比亚实施了大规模的空中攻击。2通过隐真示假,虚张声势,设置假目标、假阵地,散布假情报以及佯动袭扰等,迷惑敌人,使敌人对主要作战方向作出错误的判断。如1982年的以黎战争,以军利用电子器材模拟军队行动,造成以军在戈兰高地集中的假象,而进攻部队却在周密伪装下进入了进攻出发地域,从而达成了进攻的突然性。3通过制造假象和散布假情报,欺骗敌人,给敌人造成与实际情况相反的印象,从而达成作战时间和方式上的突然性。如,本来已完成进攻战役准备却故意作出进攻准备刚刚开始的假象,使敌人对战役

发起的时间判断失误;本来加紧进行进攻准备,却摆出一副实施防御或准备撤离的姿态,使敌人对行动方式判断失误,处于不意状态,等等。二、以弱胜强与军事欺骗

&ldo;强胜弱败&rdo;是军事斗争的规律。弱要胜强,必须首先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化,待其力量超过强者时才能战胜强者。弱者能够战胜强者,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他由弱者变得比强者更强。

其实,强胜弱败和弱能胜强这两个命题,很早就被人们提出来了。正确认识它的关键是对强和弱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强与弱,作为军事学的一般概念,标志着战争力量的量的大小和质的优劣。战争中、某一方的力量超过对方谓之强,低于对方谓之弱。然而此处的强弱还不是战斗力的强弱。就战争全局来讲,战略上力量的强弱并不等于某一战役战斗力量的强弱:就战争某一局部来讲,直接参战的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物资储备是否充分等,也不等于实际战斗力的强弱。上述条件只是战斗力的寓体。兵员数量众多,训练有素,武器精良,保障充分,蕴含的战斗力就强,反之,蕴含的战斗力则弱。但是,潜在的战斗力还不是现实的战斗力。首先,潜在战斗力向现实战斗力转化,要受若干条件的制约。如:战备程度高低,部队所处的状态(运动还是驻止),战斗士气的高低,指挥素质优劣等。这些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战斗力转化效率的高低。其中,指挥是否正确,对转化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次,战斗力作为一种力,具有一定的方向和速度。战斗力指向不同的部位,释放的速度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同是一支穿插部队,既可能插向敌人的心脏,瘫痪敌人的指挥,也可能插入敌人的&ldo;火袋&rdo;,被敌人包了饺子;主攻方向指向与敌要害相关的薄弱部位一举突破成功,且可以震撼敌人,指向敌人的强点则可能要碰钉子:同样是发射1000发炮弹,以急袭方法砸向敌人阵地;和以等速射方法慢慢释放,所造成的战场效果也是不同的。显而易见,由潜在状态转化为爆发状态的战斗力,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作战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水平的高低。因为战斗力使用的方向、目标、速度和方式,归根结底是由指挥员决定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