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军事欺骗战术 > 第9章(第1页)

第9章(第1页)

任何事物的初级形态与高级形态都有明显的区别。有时甚至让人怀疑其是否是同一事物。军事欺骗也是这样。城濮之战中的诱敌,与我军在陕北战场上的诱敌不能相提并论。刘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也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我们没有理由把前者排斥于军事欺骗之外。因为从本质上看,它们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隐匿自己的企图,迷惑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和不意,为以小的代价打败敌人创造条件。就隐形伪装这一欺骗手段而言,从古到今不知有过多少次重大发展,在原始

的草衣草帽、近代的迷彩服和高科技兵器‐‐隐形飞机之间,似乎看不出什么联系,但性能和外观上的差别并没有改变它们作为隐形手段的质的规定性。它们都是为欺骗敌人的&ldo;眼睛&rdo;而制造出来的。我们不能用事物的高级形态否定其初级形态,对原始形态的军事欺骗采取不承认态度。

4、历史与历史中的&ldo;插曲&rdo;

我国和西方,都曾盛行过礼仪式的战争和战斗。比如,在古罗马,发动战争需要有极其复杂的程序。首先,负责调查部落之间以及部落同盟之间争执的祭司要几次前往破坏国际协定的城市,并且每次都举行仪式,高念咒语。然后,祭司们返回罗马,以33天为期等待答复。在得不到答复的时候,祭司即向享有宣战权的元老院和公民提出报告。此后,&ldo;圣父&rdo;最后一次前往敌方城市的边界,将一支烧热并染有血污的镖枪投到敌人的土地上去,以表示战争行动开始。这种现在看来十分荒唐可笑的宣战方式当然毫无突然性可言,然而在当时是符合礼仪的。在我国西周时期,由于受周礼的影响,兵家也曾奉行过&ldo;仁义之兵&rdo;,提倡&ldo;不鼓不成列。&rdo;两国交战,要先下战表,通知对方,再行交战。甚至规定,两军对垒,不能进攻还未布置好阵势的敌人,不能乘对方正处于困难之际发起突然袭击,等等。这很象盛行于西方18世纪的骑士决斗。不过,这种违背战争规律的做法很快就被&ldo;节制之兵&rdo;;&ldo;诡诈之兵&rdo;取代了。那么,应该怎样认识这一历史现象呢?能否由此得出结论说,在古罗马时代和我国西周以前,就没有军事欺骗存在呢?显然不能。因为这段历史与整个人类战争史相比,时间十分短暂,只是一段小小的&ldo;插曲&rdo;。它代表不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诡道制敌,&ldo;兵不厌诈&rdo;。在我国,&ldo;仁义之兵&rdo;之所以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各诸候国等级不同,拥有实力不等,势力范围有别,但分封利益共存,军事斗争主要限于调解相互间的矛盾冲突,而不是象春秋时期那样主要用于侵吞、征服、兼并。而&ldo;仁义之兵&rdo;有利于创造一种平等竞争的格局,便于为各诸候国所接受。二是周礼作为当时的最高道德标准和节制周王朝与诸候国关系的准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较大的约束力。使一些战争指导者即使懂得使用诡诈之兵,也不敢公开提倡诡道。但是,宣扬仁义道德,并不能在实践中束缚人们的手脚。当&ldo;道义&rdo;和生存权置于天平的两端而不能两全时,道义就不再继续制约人的行为。所以,即使在那个时代,宋襄公那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也难免受人耻笑。或许正是这段历史插曲促使人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更深刻地认识了故争规律,使随后而来的春秋战国时代,成为我国历史上军事欺骗异彩纷呈的时代。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萌芽状态的军事欺骗是伴随着战争的出现而出现的,不是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军事欺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由一棵稚嫩的幼苗繁衍成枝繁叶茂的大树。然而不应以今日之华笑往日之陋。因为&ldo;华&rdo;是由&ldo;陋&rdo;发展而来的,历史就是从&ldo;陋&rdo;开始的。(二)理论的历史渊源

军事欺骗的实践可以追溯到4600多年以前的黄帝、蚩尤大战,但军事欺骗理论的产生却是春秋末期(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事情。

春秋是一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也是一个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时期,不仅战争实践极为丰富,而且哲学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反映战争规律的军事理论‐‐兵法就是丰富的战争实践和朴素的辩证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运用当时

已经比较成熟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系统地总结了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兵法对军事欺骗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内容涉及诡道、示形、造势、虚实、奇正、用间等方面,其主要观点是:

1、诡道制敌是战争指导规律

在《计篇》中,孙子有两处谈到&ldo;兵&rdo;。一处说:&ldo;兵者,国之大事也&rdo;;另一处讲:&ldo;兵者,诡道也&rdo;。这两句结论性的话,集中概括了孙子对战争和作战问题的基本看法。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他列举十二种战法,要求将帅&ldo;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rdo;,给对方造成错觉和不意,然后战而胜之。这十二条战法俗称&ldo;诡道十二法&rdo;,是对春秋时代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孙子从战争实践中领悟到,以诈术欺敌不是将帅的个人喜好,而是规律使然。因此,他把诡诈视为用兵之&ldo;道&rdo;(即规律)。孙子是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第一个把诡道视为战争指导规律的军事理论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