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共主要领导人多次提醒知识分子和新闻界,不要采取&ldo;极端行动&rdo;和&ldo;过火行为&rdo;。但实际上难以完全控制。各种言论在报刊上不断出现,剧作家哈韦尔当时以《论反对派》为题,在《文学报》上撰文,鼓吹&ldo;要结束一党统治,实行政治多元化&rdo;。
三、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
1968年3月31日,成立了所谓&ldo;k‐231俱乐部&rdo;
,这是由过去被捷当局关押过的政治犯组成的,以反对捷共的政治迫害为宗旨。他们过去是根据编号为231的&ldo;保卫共和国&rdo;而被监禁的,故以此为名。
&ldo;非党人士俱乐部&rdo;
,是一批作家、哲学家建立的在政治上与共产党抗衡的组织,其领导人为剧作家哈韦尔。哈韦尔当时还成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424
立了独立作家协会。捷共领导下的青年组织濒临瓦解,各色各样的青年组织宣告成立。被停止活动的社会民主党正在恢复活动。教会蠢蠢欲动,上书政府,要求摆脱国家对教会的领导。
四、杜布切克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来自苏联。
《行动纲领》刚开始实施,就被苏联的坦克碾碎了。
第二节 苏联入侵和改革夭折
苏联领导人密切注视着捷形势的发展。勃列日涅夫从霸权主义的&ldo;有限主权论&rdo;出发,粗暴干涉捷内政。苏党政军领导人多次访捷,对捷施加压力。
苏联报刊更是连篇累牍,对捷领导进行攻击。苏多次召开苏、波、民德、匈、保五国领导人会议,对捷进行围攻。
3月23至24日,上述4国领导人同捷领导人在德累斯顿会晤,讨论捷局势问题。
4月8日,4国领导人在莫斯科会晤,苏提出要对捷实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干涉。
7月初,4国领导人分别致函捷共,对捷国内&ldo;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活动感到忧虑&rdo;
,提出7月7日在华沙同捷举行6党高级会晤。捷共领导人因无法离开本国,建议分别举行双边会晤。
7月14~14日,4国领导人在捷未参加的情况下,在华沙开会,指责捷共未回击&ldo;反革命势力&rdo;
,而捷局势已威胁到苏联等国的&ldo;共同利益&rdo;
,因而&ldo;不能置之不理&rdo;。
7月29日至8月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全体出席在捷苏边境城镇切尔纳举行的双边会谈,苏方提出,捷应撤销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捷民族阵线中央主席克里格
62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尔和党中央书记齐萨日等人的职务,不允许社会民主党恢复活动,取缔非党人士俱乐部和&ldo;k‐231俱乐部&rdo;
,恢复新闻检查等。
8月3日,4国领导人同捷领导人会晤于布拉迪斯拉发,声称&ldo;保卫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成果,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主义义务&rdo;。在此期间,苏、波、民德、匈、保等国领导人还同捷领导人进行了双边会晤,对捷施加压力。苏联等国的领导人坚持认为捷已出现反革命形势,要求捷领导采取果断措施,撤销《行动纲领》,停止改革,更换领导班子,取缔一些组织,恢复新闻检查,保持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继续忠于苏联,否则,他们就将出面制止捷的反革命,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安全。
苏联等国在对捷施加政治压力的同时,还不断进行军事威胁。
苏国防部长、华约总司令分别访捷,苏联等国军队在捷边境地区和捷领土进行频繁的军事演习,有的苏军在演习后留驻在捷境内,实际上开始了对捷的占领,并为大规模入侵加紧准备。苏联对捷所采取的另一策略是,在捷领导集团中培植亲苏势力,打击杜布切克等改革派,企图在必要时取而代之。捷领导人杜布切克等坚持改革立场,认为捷不存在反革命形势,不存在捷脱离社会主义共同事业的危险,强调捷要&ldo;独立地根据自己的考虑,决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有效的方法&rdo;
,表示&ldo;捷将忠实履行华沙条约的义务&rdo;
,在&ldo;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和国际主义团结的基础上&rdo;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在此期间,罗马尼亚和
1〔美〕塔德。舒尔茨着:《&ldo;布拉格之春&rdo;前后》,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409~410页。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24
南斯拉夫领导人同捷领导人也进行了会晤,对苏联干涉内政的作法表示异议,希望缓和苏联等4国同捷的紧张关系。
苏联所采取的政治、军事压力,未能使杜布切克等人屈服,于是决定武装入侵。
1968年8月20日深夜,苏联纠集波、民德、匈、保五国以&ldo;应捷党和国家活动家的请求&rdo;为由,悍然出动24万大军,以闪电方式,一夜之间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捷共中央主席团当即发表声明,遣责苏联等国的入侵&ldo;违反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破坏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rdo;
,声明同时号召&ldo;全国公民保持平静&rdo;
,&ldo;不要抵抗前进中的外国军队&rdo;。
1捷共和国总统斯沃博达发表讲话,说苏联出兵&ldo;未得到捷合法政府的同意&rdo;。
捷外交部向苏联等国发出抗议照会,声明捷政府和任何合法机构&ldo;从来没有同意这次对捷的入侵和占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