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赤b字由1986年的440亿兹罗提增加到1930亿兹罗提,约占国家预算收入的21%,1988年,尽管国民收入比1987年增长b
29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44%,工业销售值增长44%,但农业生产只完成计划的b98%,国家预算赤字达2610亿兹罗提,通胀率上升到674%,市场商品匮缺严重,群众不满情绪增长。
b以雅鲁泽尔斯基为首的波党领导,对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1986年6月举行的波党&ldo;十大&rdo;
通过了加速改革的决定,错误地宣布第一阶段改革任务已经完成,并进入改革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取消物价补贴,使价格改革一步到位。
实现财政预算平衡。
1987年11月,政府公布了第二阶段价格‐收入改革的政策原则。计划从1988年1月起将消费品和劳务价格平均提高40%,基本食品价格上涨110%。
政府决定把这个计划交付全民公决。
根据11月29日全民公决的结果,只有442%的选民支持政府的改b革计划。这个计划超出了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而告失败。政府不得不放慢改革速度。
梅斯内尔总理宣布:&ldo;原先拟实行的食品涨价将在今后三年内逐步实行&rdo;。
1988年2月1日,波兰政府公布了大幅度提价的公报。
基本食品提价40%,房租提高40%,汽油提价60%。
为了减少职工的损失,每个职工每月得到600兹罗提(合20美元)补贴。当时平均月工资为3万兹罗提(合100美元)。又出现了物价和工资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
大幅度的物价上涨,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抗议。被取缔的团结工会乘机煽动工潮。
1988年4~4月和8~9月,全国出现了1982年以来最大的罢工浪潮。罢工者要求增加工资,恢复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实现工会多元化。广大群众丧失了对改革的信心。政治稳定局面遭到破坏。新的危机又重新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93
爆发。
9月20日,梅斯内尔总理承认在经济改革中犯了错误,引咎辞职。他说:&ldo;我不打算推卸责任,作为总理,我个人要承担责任。作为政治局委员,我听凭党处理。作为由议会选出的总理,我听凭议会处理&rdo;。但是,他又说:&ldo;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得到政治局同意的&rdo;
,&ldo;政府不是单独活动的&rdo;。
9月21日,议会接受梅斯内尔政府总理辞职。值得注意的是,梅斯内尔政府是在任期未满的情况下辞职的,这在人民波兰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表现。梅斯内尔成为经济形势恶化和经济改革受挫的替罪羊。
9月26日,波兰统一工人党举行十届九中全会,推荐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米。拉科夫斯基为部长会议主席候选人。
次日,波兰议会任命拉科夫斯基为部长会议主席。拉科夫斯基政府如何面对困难,渡过难关?
他会不会成为新的替罪羊?
这是我们在下一编第一章要回答的问题。
80年代波兰的改革,积累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平衡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关系。
波兰是在危机条件下进行改革的,总供给大大小于总需求,难以形成买方市场,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和改善经营的动力。在这种条件下,不可能通过短期的改革达到经济平衡,应当放慢改革步子,严格控制投资与消费。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提高工资和调整物价三者的关系。
1982年以后,波兰多次提高价格,同时又提高工资补贴。物价和工资补贴竞相增长,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49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波兰的教训表明,价格和工资制度的改革要配套进行,理顺经济增长与价格、工资制度改革的关系。关键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生产。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外债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70年代形成的巨额外债成为经济改革的严重包袱。外债削弱了经济基础,造成超前消费和经济的严重不平衡,使改革捉襟见肘。
波兰的教训是:利用外资是必要的,但要考虑到偿付能力,不能靠外债来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控制外债的规模,调整外债的结构,处理好外债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第四,实行经济改革,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争取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复杂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使每一项改革措施都给群众带来实惠,甚至会使群众暂时降低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否则改革就会遇到群众的反对而遭到挫折和失败。波兰党虽然坚持改革和协商路线,但因操之过急而引起群众不满。团结工会利用群众的不满,煽起罢工浪潮,破坏了改革的进程。
第五,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不实行经济改革,就不可能摆脱经济危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政治的安定。同时,不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难以进行。尽管波兰改革遭到失败,但波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向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