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施琅大将军简介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关于施琅挑盐,民间流传着一个颇为神奇的故事,记载于《西山杂记》中。一个寒冬的早晨,乡民王老头起来上茅厕,刚迈出房门,借着熹微的星光,忽见一只花斑大豹卧于屋檐之下,他顿时失神,呆立在寒风中。然而,好一会儿过去了,却未见花豹扑将上来,反听到鼾声如雷。王老头甚感诧异,惊魂稍定后仔细一瞧,眼前分明是个衣着朴素、身材魁梧的年轻人坐在扁担上打瞌睡呢。老人忙唤醒年轻人,让进屋中。这个年轻人就是施琅。原来,他挑着盐赶了半夜的路,又饿又困,见一农舍,便在屋檐下避风处歇息,因太过疲倦,不由得倚着墙角打起盹来。

这是施琅早年化身豹形的传说,后来在施琅与郑成功交恶后的逃亡途中,曾再次出现与之类似的说法,在史料中均有记载。历史上大凡英雄人物,民间传说往往附会以神奇色彩,就像杨家将中的杨六郎,在传说中即是白虎星下凡,每遇危急关头,便化身白虎,以逃脱困厄。这类传说就像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英雄出生神话一样,表达了人们对其超凡能力的崇敬之情。在寻常百姓看来,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必定得之于鬼神之力。施琅化身豹形等一系列传说,传达着人们对他的敬仰并将其神化。有人甚至据此推断,施琅既为&ldo;豹精&rdo;,在郑军中声高盖主,因而才招致郑成功的嫉恨和猜忌的。

在艰苦的劳作中,少年施琅开始了对自己前程的构想‐‐与其无缘读书求官,不如顺势做乱世英雄。对于习武的选择,成为施琅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而影响到他的一生。

从史籍的记载来看,施琅弃文习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家道败落,延师就读无以为继。施德馨在《襄壮公传》中写道:&ldo;既而赠公遭受外衅,家落。公未及冠,学书未成,弃而学剑。&rdo;其二,弃文学武与其弟施显的建议有关。&ldo;稍长,读三国史,弟慨然有感,抵掌告余曰:&lso;大丈夫当磊磊落落,着勋名于千古。今四方骚动,正英雄建立时,吾兄弟膂力不让古人,安用伏首三家村事经生伎俩为!&rso;余闻言壮之。&rdo;施显说这番话时年仅十岁,和施琅一样力大异于常人,而且生就一副侠义心肠。施琅、施显兄弟感情笃厚,施琅所著的《都阃安侯施公行述》就是专门记述施显的。其三,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明朝统治摇摇欲坠,社会危机四伏,必然对施琅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立产生影响,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当然最主要的应该是施琅的性格特征决定的,从小喜欢玩枪弄棒、生性好动的施琅,最终&ldo;读书未成&rdo;,&ldo;弃而学剑&rdo;。

施琅十五岁那年,是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ldo;清&rdo;,正式建立了清朝,并向明朝大举进攻,连续攻下燕京附近州县,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之后,皇太极又亲率清军进攻朝鲜。当朝鲜告急,可大明朝廷却无力出兵相援。第二年,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下,朝鲜国王向清军投降,皇太极前往朝鲜受降。这样,清朝不仅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扩大了势力范围,解除了南下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明朝政府面对朝鲜求援而不应,充分暴露出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帝国的虚弱和无能,致使清军攻占明朝的信心骤增。在国内,税赋繁重,百姓还要额外交纳以防御北方及镇压农民起义的名义征收的所谓&ldo;三饷&rdo;,即&ldo;剿饷&rdo;、&ldo;练饷&rdo;和&ldo;辽饷&rdo;,沉重的税赋使得经济委顿、民不聊生,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终于全面爆发。1628年,由于陕西连年饥荒,高迎祥等纷纷率众起义。他们攻城掠地,诛杀官吏,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成燎原之势。1636年,李自成接替被官军诛杀的高迎祥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ldo;闯王&rdo;,率领起义军转战于陕西、河南、四川、山西等地,接连大败明军。崇祯皇帝束手无策。

---------------

生于乱世少年弃文习武(5)

---------------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连续出现重大自然灾害。1632年黄河泛滥,沿河军民溺毙者不计其数;1634至1637年,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连年大旱,赤地千里,甚至出现父子、夫妻、兄弟相食的惨剧。然而,明朝的各级官吏却毫不怜恤,依然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怨声鼎沸。广大百姓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投奔起义军,加速了明朝的崩溃。

少年施琅对赋税的沉重有着切身的感受,对沿海地区的乱局更是亲睹亲历。从1629年到1635年,海盗刘老香等人不断在沿海地区进行抢掠,令百姓难有一天的安宁日子。尽管崇祯皇帝亲自过问防御海盗的措施,明朝军队也屡次进行剿捕,但多劳师无功,收效甚微,直到最大的海盗集团郑芝龙所部投降明朝以后,才由郑芝龙领兵剿灭了刘老香海盗团伙,沿海地区的匪患稍事平息,但战祸却一直绵延未断。

严酷的现实使施琅认识到,在动荡的时代,习武比学文更为有用,更易出人头地。据陈万策《施襄壮公家传》记载,明朝末年之时,施琅学成无人能敌之本领。施士伟《襄壮施公传》里也说:施琅&ldo;见明季所在多窃发,遂学万人敌。&rdo;施琅不再专注于谋生糊口,犹如当初学文一样,怀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信念,开始苦习武艺武学。

关于施琅此间习武经历,多有资料记载,其中以《西山杂记&iddot;观音石篇》所载最为详尽:施琅&ldo;遂拜识武举人蔡秉元,尽得蔡家干戈诸法。琅之弱冠,偕蔡宣挟石炉,炉之重千有六百斤,其力足称雄。&rdo;尽管《西山杂记》中所记载的资料多为街谈巷议,其真实性不必细究,不过倒是从侧面反映了施琅在年少之时已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经过几年的苦练,十七岁施琅已是十八般武艺无所不通,剑术尤为高超。此外,施琅从小力大无比,习武几年中又刻意加强了膂力训练,每天练习举石炉,从二百斤到三百、四百斤……据传,最后竟然能抱起重达千斤的石炉。各种行军布阵、作战方法、用兵谋略同样无所不精,成长为一个武艺超群、多谋善断的&ldo;智勇万人敌&rdo;。施德馨的《襄壮公传》写道:&ldo;从其师习战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万人敌。&rdo;陈万策的《施襄壮公家传》记载:施琅&ldo;精晓五花阵法。以居滨海,尤善于水师,海洋中风云气候,讲之甚悉。&rdo;施士伟在《襄壮施公传》中所言更为了得,说施琅&ldo;窥测天文地理,讲究阴阳顺逆、阵伍离合之法……凡钩距、骑射之技,旌旗、炮火之制,靡不兼通;生于海滨,波涛起伏,舟楫驾泊,知之尤悉。智勇沉雄,多谋善断,慎明去就,不屑苟合。&rdo;总之此时的施琅已是智勇双全,本领超群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