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嗯,确实比较罕见,连环杀手很少会在作案顶峰时期偃旗息鼓,时隔这么多年又重新作案的。&rdo;顾菲菲脸上泛起些许疑惑,&ldo;但是关于并案调查我还是有些疑问:第九起案件,也就是本年度首起作案,凶手没有留下任何物证,只凭犯罪手法和刀创便认定同一是不是太草率了?创口相同只能表明凶手用的是&lso;同一类凶器&rso;,而且我也注意到犯罪的手法,与&lso;88&iddot;5&iddot;26&rso;案几乎一模一样,这非常像一起模仿作案。&rdo;
&ldo;不,这恰恰反映了,凶手在宣布他的回归!&rdo;吴国庆连着摇了两下头说,&ldo;你也看到了,凶手每次作案几乎都会用刀残毁受害人尸体,我们当年认为那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发泄某种情绪的渠道,是他非常看重的,每一刀应该都会有很深刻的记忆,所以在向社会通报案情时,我们故意把刀伤次数搞错,冀望他会因此通过某种方式反驳我们,从而露出破绽。&rdo;
&ldo;也就是说刀伤数其实是一个隐性证据,只有真正的凶手和咱们警察才知晓!&rdo;顾菲菲多少有些不甘,沉吟了一下说,&ldo;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让韩老师再研究一下!&rdo;
&ldo;那也好,不过毕竟行为科学分析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要记着,办案最终还是要跟着证据走。&rdo;吴国庆盯着顾菲菲嘱咐道。
&ldo;我明白!&rdo;顾菲菲慎重地点点头,安静了一会儿,稍微扬了扬声音说,&ldo;对了,小杜找我报到了,缠着非要上案子,您看行吗?&rdo;
&ldo;他心理辅导结束了?&rdo;吴国庆关切地问。
&ldo;上个星期就完了,心理咨询师的报告我看过,各项指标都正常!&rdo;顾菲菲应道。
&ldo;那就带上他吧!&rdo;吴国庆低头想了一下,抬头强调说,&ldo;这小子命大,要是子弹再偏一寸就完了。不过中过枪的人,心里多少会有些阴影,可能现在缺少刺激源所以没有显现,你和韩老师要多留意一些,要是发现他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rdo;
&ldo;放心,我会看着他的!&rdo;顾菲菲应承着从椅子上站起来,&ldo;您要是没别的事,我就去安排行程了。&rdo;
&ldo;去吧!&rdo;吴国庆挥挥手,语气转而悲凉地说道,&ldo;小顾,我想了下,你刚刚的态度是对的,这次下去一定要慎重,不必急于求成。我们已经错过太多次了,争取这一次把它终结吧。&rdo;
&ldo;一定!&rdo;顾菲菲目光炯炯地望向吴国庆,无比坚定地说道!
北方某警官学院,大阶梯教室。
当韩印端着一脸温和笑容走进来时,原本座无虚席吵闹的教室即刻安静下来,他微微颔首,礼貌地冲学生们示意了一下,走上讲台。
他把手上的笔记本电脑规矩地放到身前讲桌上;打开,按下电源键;继而摘下腕上的手表,轻放到讲桌的右上角;接着从衣兜里掏出手机,与手表同一水平线地摆到讲桌左上角;然后脱掉外套,挂到教室门边的衣钩上;再然后,他边走回讲台,边解开衬衫袖口,将两只袖子分别向上挽了两道……有条不紊地做完习惯性课前准备动作,韩印才从讲桌上的粉笔盒中抽出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标题。熟悉他讲课风格的学生们都知道,这恐怕是他一堂课中要写的仅有的几个字。
韩印搓搓手,拍掉手上的粉笔灰,走下讲台,靠近学生的座位。他喜欢与学生们近距离地交流,这样他可以直接地、清晰地观察到学生们的情感反馈。他的声音也一如往日地沉稳亲和:
&ldo;同学们都知道,常规的办案手段主要是围绕犯罪人来展开,但对我们这门专业来说,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剖绘同样重要。我们今天就来讲行为科学分析中非常重要,也是首要环节的&lso;被害人研究&rso;。
&ldo;先前我们学习过,判断连环犯罪有三个要素:犯罪手法、犯罪特征以及被害人选择。这说明&lso;被害人研究&rso;是一个串案的重要指标。比如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案件的共同点或者交集之处‐‐也许是被害人性别和年龄段大致相同,也许是五官或者发型等外在条件相像,或者他们共同参与了某个事件,又或者是不经意间曾经在同一个地点出现过,类似公交车站、地铁站、图书馆等地方……总之,通过研究被害人,可以有效地串联案件的先后背景、相互联系、侦查方向,等等。
&ldo;而它对于行为科学分析更加重要的意义是,当我们完全洞悉了受害人的特征,再结合我们所学的理论进行归纳与总结,就可以大致推断出犯罪人的年龄范围、外在条件、精神状况、婚姻状况、智商情况,乃至心理动机,等等。
&ldo;我们就先从被害人年龄构成这一方面来深入理解一下:假设我们要解决一起针对女性目标的连环强奸杀人案,该系列案件中被害人的年龄构成跨度非常大,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都有,总结以往,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这是针对&lso;整个女性群体&rso;的报复或者幻想的犯罪;如果是另一种情况,整个作案跨越数年,而被害人的年龄似乎在随着凶手的成熟而增长,这也可以得出与上面差不多的推论‐‐凶手的幻想对象是&lso;整个女性群体&rso;,没有具体的人选;如果跨越数年作案,但被害人的年龄始终相差不大,这则说明案件属于代偿犯罪,被害人有可能是某一特定人选的替代品;还有如果我们在梳理整个案件时,发现被害人大多是老年人,或者是作案时间靠前的几起较年迈,这则相对反映出凶手的年龄和阅历都处于不成熟阶段,很有可能系青少年作案……当然,由上面的推论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延伸,比如:凶手可能受过女性虐待,感情屡遭挫折,与女性交流困难,既惧怕又幻想女性,等等。&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