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ldo;行先知后&rdo;说,强调知来源于行,这是孙中山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书中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等十事来证明行先知
后的思想,证明获得真知需要一个艰难的行的历程,行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是促进
人类文明的原动力。在行和知的关系上,行是占头等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知是由
行派生的。《孙文学说》中的知,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
学知识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行则已初步包括人类的广泛的生产活动、科学试验和资
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虽然仍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有原则区别。这种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知行学说较之古代的知行学说,有着崭新的内容和形态,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具
有重要意义的进步。&ldo;行先知后&rdo;的思想是一种主观能动性质的反映论,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孙中山从超阶级的进化论出发,从认识的角度把人分为三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
不知不觉。先知先觉者是英雄豪杰,是支配者;后知后觉者是先知先觉的助手;不知不
觉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是&ldo;实行家&rdo;,只有在先知先觉者的指导下,才能奋起&ldo;竭力乐
成&rdo;。这显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所共有的唯心史观的表现,由于他们不承认人民群众是
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所以必然无法在知行观中彻底贯彻唯物主义。
从行先知后的基点出发,《孙文学说》正确提出了&ldo;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rdo;,
&ldo;知&rdo;和&ldo;行&rdo;&ldo;进行不息&rdo;的观点。
认为人类在&ldo;行&rdo;中获得科学知识,再把&ldo;知&rdo;用诸&ldo;行&rdo;,推进&ldo;行&rdo;的发展。
在&ldo;行&rdo;的基础上,人的知识随着宇宙的发展而发展,宇宙事物的发展没有止境,因而
人的认识的进步也永无止境,知和行就是这样相生相长永不停息的。
《孙文学说》把人类的知行划分为三个时期:不知而行时期,行而后知时期,知而
后行时期。这样就把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机械地割裂开来,含有机械形而上学的因素。
但这三个时期是与人类进化三时期:由草昧进文明,由文明再进文明,进而达到科学昌
明时代紧密相连的。在具体论证这个命题时,也兼顾了各个时期知与行的关系,在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