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那时的中国,的的确确是&ldo;世界第一&rdo;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远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优越,尤其对于那时来华的&ldo;白蛮、赤蛮、大石、骨唐、昆仑&rdo;等国,就更是如此。总之,广州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以中国文化的优越感为&ldo;底气&rdo;的。这也是广州与上海的不同之处。广州是在已有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而上海则是在&ldo;一张白纸&rdo;的情况下开放和吸收。而且,到本世纪初,广州与&ldo;外面世界&rdo;的联系已大不如上海:广州进出口的吨位数只有上海的14,租界大小则只有上海的1147。所以,上海的&ldo;西化&rdo;虽在广州之后,却比广州&ldo;彻底&rdo;和&ldo;地道&rdo;。上海除人力车夫一类&ldo;苦力&rdo;说&ldo;洋泾浜英语&rdo;外,一般来说只要肯学,英语说得都很好。广州人却喜欢把外来语言&ldo;本土化&rdo;,发明出诸如&ldo;打的&rdo;、&ldo;打波&rdo;之类&ldo;中外合资&rdo;的词语,或诸如&ldo;佳士得&rdo;、&ldo;迷你&rdo;、&ldo;镭she&rdo;之类中文色彩极浓的译名。广州给人的怪异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这些话语的&ldo;不伦不类&rdo;引起的。
但这对于广州人却很正常。广州人的&ldo;文化政策&rdo;,历来就是&ldo;立足本上,兼收并容,合理改造,为我所用&rdo;。比方说,他们也用汉字,却坚持读粤音。当年,如果不是雍正皇帝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他们是连&ldo;国语&rdo;都学不会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发明了一大堆只有他们自己才认识的&ldo;汉字&rdo;。广州人对待中原文化的态度尚且如此,逞论其他?
其实,这也是&ldo;天高皇帝远&rdo;所使然。
所谓&ldo;天高皇帝远&rdo;,显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政府不大管得了,二是中央政府不大靠得上。管不了,就可以自行其事;靠不上,就必须自力更生。所以,广州人的自强精神和自主意识也就特别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州和岭南人民正是靠着自己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路,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独创精神几乎已成为他们的&ldo;文化无意识&rdo;。任何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广州的文化,从饮食服饰、建筑民居,到音乐美术、戏剧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与内地大相异趣。自唐以降,优秀的岭南诗人,多能一空依傍,自立门户;而近代崛起的&ldo;岭南画派&rdo;,更是锐意革新,独树一帜。岭南画派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兼容西方摄影、透视等方法,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广东音乐则在运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外来乐器,于是便以其宽广丰富的音域和优美嘹亮的音韵深得人们喜爱,享誉海内外。
实际上,即便广州普通民众的生活,也相当随意和注重个性。广州菜肴、点心、粥面品种之多,堪称中国之冠。除岭南物产丰富、粤人注重饮食外,要求&ldo;吃出个性来&rdo;,也是原因之一。广州人的穿着,更是五花八门。或讲面料,或讲款式,或讲名牌,或讲新cháo,但更多的还是自己觉得怎么好看就怎么穿,或怎么舒服就怎么穿,比如穿西装不打领带,穿皮鞋不穿袜子等(此为广州与深圳之不同处)。相反,穿得过于一本正经,在广州反倒会有怪异之感。一位广州朋友告诉我,有一天,他们单位一个同事西装革履地走进来,大家便开玩笑说:&ldo;你什么时候改卖保险&rdo;原来,在广州,只有推销员才会穿得一本正经,其他人都穿得随随便便。(图二十六)反正,在广州,衣食住行均不妨个性化。不过有一点则似乎是共同的,那就是总和内地不一样。内地人穿中山装军便服时,他们穿港式衬衫花衣服;内地人西装
领带衣冠楚楚时,他们把西装当茄克穿。内地人早上吃稀饭馒头时,他们早上喝茶肩地人以&ldo;正宗粤菜生猛海鲜&rdo;为时尚时,他们却对川菜湘菜东北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外地人一进广州,就觉得这地方吃也好,穿也好,都怪怪的。
其实说怪也不怪。广州既然是一个远离中原的地方,既然反正也没有什么人来管他们和帮他们,他们当然就会按照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而不在乎北方人说三道四。事实上,即便有&ldo;北佬&rdo;评头论足,广州人也既听不到又听不懂。即便听到了听懂了,也&ldo;没什么所谓&rdo;。广州人不喜欢争论而喜欢实干,而且喜欢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干。在广州人看来,北京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许多问题,都是&ldo;没什么所谓&rdo;的。或者借用一个哲学的说法,都是&ldo;假问题&rdo;。因为这些问题不要说争不出什么名堂,即便争得出,也没什么实际效益。既然如此,争论它干什么?显然,广州人广东人的文化性格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改革开放的原则是&ldo;不争论&rdo;,而广州人也好广东人也好,都不喜欢争论。
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广州或广东无思想。恰恰相反,在风云变幻天翻地覆的中国近代史上,广东有着&ldo;思想摇篮&rdo;的美称。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在这个&ldo;天高皇帝远&rdo;的地方发出了震惊全国的声音,其影响极为深远。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个对本世纪中国的命运前途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一个出在广东,一个出在湖南,一个出在四川,而不是出在北京、上海,是耐人寻味的。事实上,广东不但出思想家,而且广东的思想家,不是革命者也是革新者,没有一个是保守派。这其实也正是广东文化或日岭南文化的特点,即&ldo;生猛鲜活&rdo;。生猛鲜活是和枯朽陈腐完全相反的。生就是有生命力,猛就是有爆发力,鲜就是有新鲜感,活就是运动性。生则猛,鲜则活。相反,枯则朽,陈则腐。这也正是一个古老帝国的古老文化可能会要遇到的问题。看来,岭南文化能够具有生猛鲜活的风格,或许就因为它&ldo;天高皇帝远&rdo;!
广州与内地城市之最大区别,也许还在于其经济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地城市,基本上是出于两种目的而建立的,这就是&ldo;政治&rdo;和&ldo;军事&rdo;。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叫&ldo;城&rdo;,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则叫&ldo;镇&rdo;。镇。有重压、安定、抑制、镇服和武力据守等义。所以,重要或险要的地方叫镇,在这些地方设立郡邑或派重兵把守也叫镇。镇以军事而兼政治,城以政治而兼军事,故北京是&ldo;城&rdo;,武汉是&ldo;镇&rdo;。城讲&ldo;文治&rdo;,镇重&ldo;武备&rdo;,它们都不会把商业和商品生产放在首位。
广州却是另一种类型的城市。尽管广州建城很早,且有&ldo;羊城&rdo;、&ldo;穗城&rdo;、&ldo;花城&rdo;等等别名,但广州的城市性质,却主要不是&ldo;城&rdo;,也主要不是&ldo;镇&rdo;,而是&ldo;市&rdo;。由于&ldo;天高皇帝远&rdo;,也由于历代王朝对广州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广州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走的是与内地城市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它不像&ldo;城&rdo;或&ldo;镇&rdo;那样着重政治和军事,却颇为重视商业和商业性的农业、手工业。早在汉初,它就已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到唐代,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至宋时,则已成为世界著名港口之一。明清两代,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外向型农业、手工业基地,商品经济和海洋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口增多,市场繁荣,与海外交往频繁。据统计,乾隆十四年至道光十八年这90年间,外轮抵港多达5130艘。鸦片战争时,广州的进出口吨位数达28万吨(同期上海只有9万吨)。海洋经济带来的商业气息,给广州和整个岭南地区注入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活力,造成了一种新的气象。与之相对应,整个珠江三角洲&ldo;弃田筑塘,废稻种桑&rdo;,成为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而广州则成为商品性手工业的中心,并以工艺精美而著称于世,有所谓&ldo;苏州样,广州匠&rdo;之美名。(图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