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听了,泪水更加汹涌了。
母亲哽着声音说:京生,妈希望你过上好日子。
黎京生冲母亲笑了笑。母亲说到这儿,他就想到了锦春,在他的心里,未来的生活已经和锦春联系在一起了。想到锦春,一种温暖的感觉慢慢地在身体里升了上来。
黎京生很快地把早晨该做好的事都做好了,他要去上班了。
母亲这时把他叫住了:京生,帮妈把窗子打开吧,妈憋得慌。
窗子打开了,他拉开门正往外走时,母亲又喊了一声:京生‐‐
他就一只脚门里、一只脚跨在门外地望着母亲:妈,有事?
母亲又一次认真地看了他一眼,半晌,冲他笑笑说:没事,妈就是想看看你。
一心急着上班的黎京生没有注意到母亲的异常,回头看了看母亲,离开了家。
不知为什么,那天的黎京生心里始终乱七八糟的,干什么都心不在焉。中午的时候,他就想到了母亲早晨时的样子,他坐不住了。和同事打了招呼,骑上自行车就往家跑。开门的时候,他的心里顿了一下。
他冲进母亲的房间。母亲的床是空的,床单拖到了地上,屋子里没有母亲的身影。他喊了一声:妈‐‐就转身去找,最后在厨房里发现了母亲。
不知母亲费了多大的力气爬到了厨房,手里抓了一把刀,另一只手腕在流血。
因为母亲行动不便,母亲这次的自杀很不成功,被黎京生及时送到医院后,很快就抢救过来。回到家的母亲悲痛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妈是个废人了。孩子,你就让妈去死。妈这么拖累你,比死了都难受。京生,你就成全妈吧。
黎京生也哭了,他抱着母亲喊道:妈,我是你的儿子呀,我这么做是报答你的养育之恩。如果你这样离开我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安生的。
说完,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这件事发生后,很快就平静了下来。日子又回到了从前。母亲尽管没有自杀成功,但对黎京生的触动还是很大的。他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了。
家里的这些变故,他都写信告诉了远在边陲小镇的徐锦春。以前,他都把一切说得很好,让她放心。他一次次地在信中告诉她,他正在为她的工作奔走,把她调到北京还是有希望的。他虽然这么说了,但他自己却没有看到一点希望。该找的单位都找了,政策就是政策,在政策面前,有心想帮他的人都感到无能为力。在他虚幻的世界里,还残存着那么一丝希望。希望总是美好的,现实的世界却是残酷的。
徐锦春知道黎京生转业后的诸多难处,可她却爱莫能助,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妹妹锦秀的身上。只要锦秀能考上北京的大学,她就多少可以帮黎京生一把。至少妹妹可以代替自己,做一些原本她该做的事情。也许到那时,她的心才能安稳一些。
当她得知黎京生的母亲自杀未遂的消息,她大哭了一场。
晚上,她站在自家的大门前,向南边眺望。天上有一片星星繁华地挤在一起,她固执地认为,那片繁华的星星下面就是首都北京。那里有着她的未来和梦想。
她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在那片星星的下面。
第14章北京
徐锦秀没有辜负姐姐的希望,终于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几天,锦春比锦秀还要高兴。妹妹这次能够如愿以偿地进京上大学,从锦春个人的角度来讲,也感到自己又离黎京生近了一大步。她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黎京生的母亲,但自己的妹妹至少可以替她尽自己的一份心情和力量。这么想过,锦春的一颗心又激荡起来。她一直记着黎京生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想过,只要自己和黎京生真心相爱,她迟早有一天会去北京的,替自己心爱的人分担一丝风雨。
现在,妹妹锦秀终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妹妹便成了她和黎京生之间的纽带。
锦秀去北京上学报到时,徐锦春请了几天假,她要送妹妹去上学。其实,妹妹是不用送的,送妹妹只不过是个仪式。重要的是,她要去看看分别了几个月的黎京生。
尽管分别才几个月,在徐锦春的心里,已经有几年那么遥远了。他们只能用书信相互沟通往来,这份思念之情像压抑的烈火,一直期待着燃烧的机会。
在这之前,徐锦春已经把进京的消息写信告诉了黎京生。
当她和锦秀走下火车,听着火车站响着播音员的声音,那声音一遍遍地在说:欢迎您来到伟大的首都北京……
那一刻,她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想到出站口的黎京生正等在那里,她的腿便软了,软得几乎都迈不动步了,还是锦秀的话提醒了她:姐,再不走,天可就黑了。
在人流裹挟中,她和锦秀走出了出站口。
车站的广场上到处都是人,喧闹声一浪一浪地传到她的耳鼓。在这片嘈杂声中,她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循声望去,她就看到了黎京生。
几个月不见的黎京生,黑了,也瘦了,但人看起来还是那么精干。
黎京生看到她,挤过人群,向她奔过来。
两个人相对而立,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双发潮的眼睛就那么对望着。半晌,黎京生哽着声音说:锦春,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