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我的心是一面镜子批注 > 第18章(第1页)

第18章(第1页)

第29节:我的性格(20)

上国文课

胡也频先生教的是国文;但是,正如上面所讲的那样,他从来没有认真讲过国文。胡去董来,教学风格大变。董老师认认真真地讲解文艺理论,仔仔细细地修改学生的作文。他为人本分,老实,忠厚,纯诚,不慕荣利,淡泊宁静,在课堂上不说一句闲话,从而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至于我自己,从写文言文转到写白话文,按理说,这个转变过程应该带给我极大的困难。然而,实际上我却一点困难都没有。原因并不复杂。从我在一师附小读书起,&ot;五四&ot;新文化运动的大潮,汹涌澎湃,向全国蔓延。&ot;骆驼说话事件&ot;发生以后,我对阅读&ot;五四&ot;初期文坛上各大家的文章,极感兴趣。不能想象,我完全能看懂;但是,不管我手里拿的是笤帚或是扫帚,我总能看懂一些的。再加上我在新育小学时看的那些&ot;闲书&ot;,《彭公案》、《济公传》之类,文体用的都是接近白话的。所以由文言转向白话文,我不但一点勉强的意思都没有,而且还颇有一点水到渠成的感觉。

写到这里,我想写几句题外的话。现在的儿童比我们那时幸福多了。书店里不知道有多少专为少年和儿童编著的读物,什么小儿书,什么连环画,什么看图识字,等等,印刷都极精美,插图都极漂亮,同我们当年读的用油光纸石印的《彭公案》一类的&ot;闲书&ot;相比,简直有天渊之别。当年也有带画的&ot;闲书&ot;,叫做绣像什么什么,也只在头几页上印上一些人物像,至于每一页上上图下文的书也是有的,但十分稀少。我觉得,今天的少儿读物图画太多,文字过少,这是过低估量了少儿的吸收能力,不利于他们写文章,不利于他们增强读书能力。这些话看上去似属题外,但仔细一想也实在题内。

我觉得,我由写文言文改写白话文而丝毫没有感到什么不顺手,与我看&ot;闲书&ot;多有关,我不能说,每一部这样的&ot;闲书&ot;文章都很漂亮,都是生花妙笔。但是,一般说起来,文章都是文从字顺,相当流利。而且对文章的结构也十分注意,决不是头上一榔头,屁股上一棒槌。此外,我读中国的古文,觉得几乎每一篇流传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的文章在结构方面都十分重视。在潜移默化中,在我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我无论是写文言文,或是写白话文,都非常注意文章的结构,要层次分明,要有节奏感。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更特别注意。开头如能横空出硬语,自为佳构。但是,貌似平淡也无不可,但要平淡得有意味。让读者读了前几句必须继续读下去。结尾的窍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余味更美。到了今天,在写了七十多年散文之后,我的这些意见不但没有减退,而且更加坚固,更加清晰。我曾在许多篇文章中主张惨淡经营,反对松松垮垮,反对生造词句。我力劝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作家多读些中国古文和中国过去的小说;如有可能,多读些外国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我这种对文章结构匀称的追求,特别是对文章节奏感的追求,在我自己还没有完全清楚之前,一语点破的是董秋芳老师。在一篇比较长的作文中,董老师在作文簿每一页上端的空白处批上了&ot;一处节奏&ot;,&ot;又一处节奏&ot;等等的批语。他敏锐地发现了我作文中的节奏,使我惊喜若狂。自己还没能意识到的东西,竟蒙老师一语点破,能不狂喜吗?这一件事影响了我一生的写作。我的作文,董老师大概非常欣赏。在一篇作文的后面,他在作文簿上写了一段很长的批语,其中有几句话是:&ot;季羡林的作文,同理科一班王联榜的一样,大概是全班之冠,也可以说是全校之冠吧。&ot;这几句话,同王状元的对联和扇面差不多,大大地增强了我的荣誉感。虽然我在高中毕业后在清华学习西洋文学,在德国治印度及中亚古代文字,但文学创作始终未停。我觉得,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济互补,身心两利。所有这一切都同董老师的鼓励是分不开的,我终生不忘。

学生对外打群架

我在上面谈到上新育小学时学生互相欺负打架的情况。这恐怕是男孩子八九十来岁时不可避免的现象。他们有过多的剩余精力又不大懂道理,总想找一个机会发泄一下。到了高中阶段,已经十七八岁了,有了一点理智,同学互相打架的事情就几乎没有了。我在济南高中待了一年,却亲眼看到了两次对外打群架的事。

第30节:我的性格(21)

一次是同校外的回民。

济南,同中国其他一些大城市一样,是汉回杂居的。回民大都聚住在西城一带,杆石桥内外居住的几乎都是回民。回汉两个民族风俗习惯颇有些不同之处,最显著的是回民不吃猪肉。可是在高中学生中汉族占绝对多数,必须吃猪肉,而吃猪肉又必须出去买,而买又必须经过回族的聚居区。矛盾就由此发生。如果在当时能有现在这样多塑料布,放在洋车上的成片的猪肉只需用塑料布一盖,就不至于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招摇过市,引起回民的不满。日子一久,回民心中积满了怒火。有一天,几个高中学生去采购猪肉,回来时走过杆石桥大街,被一群虔诚的穆斯林痛打了一顿。在旧社会,最不敢惹的人是军人,是兵,他们人多势众也。因此得了一个绰号&ot;丘八&ot;。其次最难惹的人是学生,也是由于人多势众,因此得了一个绰号&ot;丘九&ot;。这一次,高中学生在街上遭到了回民的毒打,焉能善罢甘休。被打的学生回校一宣扬,立刻有几百个学生聚集起来,每人手持木棒之类的东西,涌出校门,走到回民居住区,不管青红皂白,遇到凡是鼻子有点高貌似回民的人,举棒便打。回民一时聚集不起来,否则一场大规模的械斗就难以避免了。我没有参加这一场出击,我是事后才听说的。我个人认为,凡是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行为准则的第一条应该是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可惜这一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天下从此多事矣。

另一次打群架是同西邻的育英中学。

有一天,不知由于什么事由,育英中学举办了一个文艺晚会。高中有几个学生想进去看,但又没有票。于是引起了口角,一群育英学生把高中的学生打了一顿。高中学生回校后,在宿舍区大声号召,于是响应者云起,又是各持木棒什么的,涌出学校,涌向育英,见人便打,一直打进会场,把一场晚会搅乱,得胜回朝,这是大丘九打小丘九,十七八岁的孩子打十四五岁的孩子,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

从此济南高中成了济南的西霸天,没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了。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我在济南高中一年,最重大最棘手的事莫过毕业旅行筹款晚会的经营组织。

不知道是谁忽然心血来潮,想在毕业后出去旅行一番。这立即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烈响应。但是,旅行是需要钱的,我们大多数的家长是不肯也没有能力出这个钱的。于是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自己筹款。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暴发户大款,劝募无门。想筹款只能举办文艺晚会,卖票集资。于是全班选出了一个筹委会,主任一人,是比我大四五岁的一位诸城来的学生,他的名字我不说。为什么不说,我也不说。我也是一个积极分子,在筹委会里担任组织工作。晚会的内容不外是京剧、山东快书、相声、杂耍之类。演员都是我们自己请。我只记得,唱京剧的主要演员是二年级的台镇中同学,剧目是&ot;失、空、斩&ot;。台镇中京剧唱得确极有味,曾在学校登台演出过,其他节目的演员我就全记不清了。总之,筹备工作进行得顺利而迅速。连入场券都已印好,而且已经送出去了一部分。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校长的批准。张默生校长是一个老实人,活动能力不强,他同教育厅长何思源的关系也并不密切,远远比不上他的前任。他实在无法帮助推销这样多的入场券。但他又不肯给学生们泼冷水,实在是进退两难。只好采用拖的办法,能拖一天,就拖一天。后来我们逐渐看出了这个苗头。我们几经讨论,出于对张校长的同情,我简直想说,出于对他的怜悯,我们决定停止这一场紧锣密鼓的闹剧。我们每个人都空做了一场旅行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