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印度古代文学史〉前言》(《印度古代文学史》季羡林主编)
&ot;前言&ot;中发了一点牢骚,说一股欧洲中心论的邪气弥漫中国社会,外国文学界亦然。有的人总瞧不起东方文学,包括印度文学在内。这种推崇西洋的歪风,至今未息。
22?《二十一世纪:东西文化的转折点》
一个世纪末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世纪末却确有这个意味。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主张,每一个文明(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兴盛、衰微、灭亡的过程,哪一个文明也不能永垂不朽。专就东、西文化而论,我主张&ot;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ot;。现在,辉煌了二三百年的西方文化已经是强弩之末,它产生的弊端贻害全球,并将影响人类的生存前途。西方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我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现在这个世纪末可能就是由西向东的转折点。
23?《〈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自序》(《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
这一项实际上包括两篇&ot;自序&ot;。第二篇写于一九八六年,是给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写的,它本来准备出版这一部书,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把稿子压了几年,书终于没出成。北京大学出版社慨然毅然接受了出版的工作。第一篇&ot;自序&ot;就是给北京大学出版社写的。这一部书终于出来了。
在第二篇&ot;自序&ot;里,我讲了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赞成影响研究,而不欣赏平行研究。因为前者摸得着看得见,而后者则往往玄乎其玄,有时候甚至捕风捉影,胡说一通,让赞成者无从赞成,反对者无法反对。我对&ot;义理&ot;一类的东西是敬鬼神而远之。
第106节:回到祖国(59)
第一篇&ot;自序&ot;则说明了我为什么把第二篇&ot;自序&ot;原封不动保留下来的原因。我在上面一节中介绍的我的观点,即使再写一篇新序,也不会改变,索性把原序保留下来,免得麻烦。我在这一篇新序中,还感谢了帮我编选这一部分的、我的几十年的老助手李铮先生。最后发表了一点感慨,说自己成了陶渊明的信徒。
24?《梵语佛典及汉译佛典中四流音r&iddot;r-&iddot;l&iddot;l-&iddot;问题》
这是一篇异常重要的论文,也是我生平写的文章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篇。
本文目次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慧琳谈起
三、四字特点及其发展的历史
(一)四字在印度的产生与演变
(二)四字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1?四字异译
2?四发音的分歧
3?发音分歧的地域问题
四、再谈慧琳
五、所谓中天音旨
六、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