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读书笔记 > 第91章(第1页)

第91章(第1页)

队伍在英国人身边通过。马戛尔尼行礼。&ot;我们按习惯单腿跪地&ot;,小斯当东确切地写道。多少次呢?

队伍未停就过去了。人群逐渐散去。马戛尔尼除了返回北京别无它事可做。他感到疲劳不堪。走了那么远的路,为的就是来跪一下。然而,皇帝又得再一次见到这一小部分人。当别人叩头时,他们的上身高出了所有其他的人:傲慢无礼的英国人。

驱逐与你追我赶

铡刀突然落下了。乾隆向山东、浙江与江南的督抚又下了一道圣旨:这是一道驱逐令,而当事人只是在几天之后才获悉:&ot;英咭利贡使拟于九月初三日即令起身,由水路前赴浙江,仍坐原船开洋回国:所有经过水程地方督抚不必亲自接见。只须照常供应,不可过于丰厚。倘使贡使有借词逗留等事,应催令按程前进。&ot;

朝廷就此最后确定了日程、礼宾规格和行走路线。既然要加速启程,朝廷决定让使团去舟山。为了这个解决办法,可怜的徵瑞被说成&ot;愚蠢无比&ot;。当然,他本人可能是不会指出这点的。

礼仪结束后,在返回公馆的路上,巴罗和几名伙伴同一队鞑靼骑兵同行。突然,因为长期被关着,加上又跑得性起,他们调转方向,朝城内奔去;他们从另一个门进入新市区。&ot;我们的引路官拚命喊我们回去。我们就越跑越快,穿过了城门。人们在后面大声喊着追赶我们。我们穿过一条横街。回到住地时,至少有100多名士兵在追赶我们&ot;。

除了有意逃走,是不可能跑出向导手掌的。严密的监视使这批旅行者成为故意起哄的中学生。如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旅游的欧洲人,谁不想有朝一日也像巴罗那样开次小差呢?

那天在巴黎,国民公会通过了最高刑法。这个法令没能阻止骇人听闻的通货膨胀,却把许多人送上了断头台。

第四十四章 遭难

(1793年9月30日-10月2日)

皇帝一到圆明园,便前来观看礼品--这是当时在场的丁维提告诉我们的。他宁愿表现出这一合乎情理的好奇姿态,因为他知道马戛尔尼不会来向他夸耀这些&ot;贡品&ot;。特使只是在第二天才获悉皇帝参观的事;他可能为在皇帝参观时没让自己在场而感到受了凌辱。因此他没有提及这次不引人注目的视察。又是小斯当东泄了密:&ot;今天,9月30日,皇帝赐予安装仪器的每位先生四两银子&ot;,形状如&ot;鞑靼人穿的鞋子&ot;的银锭。

皇帝和西方儿童

天文学家按部就班地在紧着做。气泵、赫歇耳望远镜和派克透镜还都在箱子里没有打开。如此缓慢使朝廷大为不快。中国人以为重现星球的运行并不比转动绞车手把更困难。动员&ot;大量的工人&ot;来完成这项工作不就行了吗?但是,&ot;需要的是某些个人的技能,而不需要大批小工的力气&ot;。中国人把尖端技术和大批的劳动力混为一谈。

10月3日,透镜终于安装完毕。皇帝立即再次前来参观示范表演。英国人中只有天文学家在场。&ot;我们转动透镜,由于我站在镜子前,我得以清楚地见到皇帝。他离我们十分近,他的脸毫无表情。他观察透镜不到两分钟。他看了一眼气泵,临走时冒出这么一句话:&39;这些东西只配给儿童玩。&39;&ot;丁维提没有把这句刻薄的话向马戛尔尼报告,或者后者认为最好不要重复这话。

天文学家熟练地做着各种示范。在大量的科学玩意中,他挑了几件他认为会引起轰动的样品。他在阁者和几位大官面前起劲地摆弄这些东西,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他感到失望:&ot;中国人的某些思想对一位欧洲科学家来说是种侮辱。&ot;他表演派克透镜如何能熔化中国的钱币。和珅用它来点他的烟斗--似乎这个仪器只是个&ot;笨重的打火机&ot;--并提了几个问题:&ot;是否可以用这透镜去火攻敌方的城市?阴天时它们如何起作用?&ot;但他并不听回答。一个冒失的太监伸出手指被烧痛了,匆忙把手缩了回来,这引起了哄堂大笑。示范表演就到此为止。这太可怜了。

军事技术也没有更多的展示机会。&ot;来了一名官员,他要求把炮弹即刻送到圆明园去试射。但中国人自以为技术熟练,没有要用我们的炮手。&ot;他们是否确信自己单独会使用大炮呢?他们是否宁可失败也不愿意承认在这个敏感的领域里处于劣势呢?英国炮兵把炮送去后马上就被打发回来。1860年&ot;火烧圆明园时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完好无损地仍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它们被重新运回伦敦&ot;。

安德逊,或者说他的书的编辑库帕斯,又在胡编乱造:&ot;皇帝欣赏制造这些死亡工具中表现出的发明才能,但也无法掩饰他对使用这些工具的国家的反感,他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国家既声称人道主义精神为其宗教的基本原则,却又在毁灭性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ot;这正是法国大革命风起云涌时盎格鲁-撒克逊托马斯&iddot;佩恩式的&ot;左翼自由党人&ot;的想法。而肯定不是乾隆的话……

在礼品中,有一具&ot;君王号&ot;的缩小模型,这是一艘装备着110门大炮的战列舰,是英国舰队中最出色的战船。皇帝被它吸引了片刻。但是他提的问题却遇到了翻译上的困难。他的翻译德天赐神父是个钟表专家,他明显缺乏船舶方面的知识。他对航海术一窍不通。怎么能把英国人的航海拉丁语--可能本来就有漏洞--翻译成汉语,并把汉语译成拉丁语呢?皇帝的兴趣索然而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