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七章 > 第39章(第1页)

第39章(第1页)

1750年新创立的官署器皿库,乃是圆明园银库的一个扩充机构。新官署人员的任命与其他人员一样,从一班声誉良好的官员中挑选出来,不过他们的任期只有三年,作为防止滥权的保证。从1763年开始,又推行一套新措施来防止出轨的行为,其中一项政策,就是库守要轮流值夜班,并配置十名守卫跟值班的库守在一起。再者,乾隆皇帝为了让圆明园的财务健全,要求每一年清点账册,每五年给银库做一次彻底的复核,督察员会谨慎地审阅呈报的账目、申请补贴、归还未消耗的物资和报销手续等程序。如果在既定的期限之内无法厘清账目的话,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各个位阶管理人员的数目随着圆明园的扩建,不断地在增加。每当一座殿堂、庙宇或楼阁完工时,就立即需要一批新的工人和主管去维护和守卫这个新的地方。御园行政管理部门的成长,迟早需要更多的高阶层行政人员。到了1742年的夏天,内务府就给圆明园各委任了两名新增的副使和笔帖式。两年之后,也就是四十景完成之际,乾隆又增置了新的职位:六品的主事、七品郎中和八品员外郎。

内务府在乾隆的同意之下,于1749年又任命了新的六品库掌,专门监管圆明园内的大量白银、丝绸和器皿的库藏。这位新库掌从干部中挑选一名副手和任命六名库守来帮助他。当长春园于1751年完工时,又任命了另一组管理人员,包括一名六品的主事、两名七品郎中和两名八品员外郎。在1759年,分别把主事与郎中改称为苑丞,员外郎则改称为苑副。当绮春园于1774年被并入圆明园之后,就需要委任一名新的六品苑丞、一名七品苑副,一名八品苑副,以及一名笔帖式。

当道光皇帝于1821年继承大统之时,圆明园行政管理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人员包括两名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1名委署主事、1名六品库掌、8名六品苑丞、1名七品库掌、1名七品苑丞、8名八品苑副、15名委署苑副、14名笔帖式、18名库守、2名学习笔帖式、6名效力柏唐阿、35名园户头目、615名园户、53名园隶、148名匠役、54名水门侍卫和3名水手蛮子等。这些数字显示,圆明园从18世纪之初建园以后,人员的编制已经增加了三倍。

---------------

园政及其运作(2)

---------------

圆明园内太监的总数在乾隆禅位的时候已达到502人,他们由内务府委派、调动和奖惩。他们是园内最大的族群之一,并且不断在增加;他们的人数于1805年已经增加至620人,其中包括88名太监主管和532名一般太监。

太监是皇帝御用的忠仆,负责必要的杂务诸如清理房间、侍桌、守门和植树种花。大部分的太监必须随时听候差遣,以满足皇帝的需求。他们负责卑微而且吃重的工作,但所得月俸相对微薄,以1754年为例,他们的月俸按照资历计算,大约是在066到13两白银之间。当时1两白银的价值差不多是15美元。例外只见于极少数获得皇帝特别宠信的资深太监,像在皇帝书房养心殿侍候的太监头目,每个月的俸钱最多可得到7两白银外加7石米。如果我们以1000文钱兑换1两白银的话,按照乾隆晚期的物价,7两白银可以买到14只鹅或70只家禽。不过,一个普通太监的所得,只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的收入。

除了太监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佛僧和道士在圆明园内生活和工作,他们的人数也随着园内扩建庙宇和道观而增加。许多僧侣和道士看来都很年轻,例如在1753年,乾隆意外地发现有二十名男童在道观里当道士;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乾隆觉得园里的僧侣和道士可能过多,因此要求大幅削减。然而,由于圆明园里特别是新建的长春园内有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和祭典,新落成的庙宇和道观更需要新进僧侣和道士在那里供职,结果是佛道人数不仅未削减,反而持续上升。

雍正皇帝于1729年第一次引进园户到圆明园,所有园户的成员都属于满洲一个旗营。他们是可靠的工人,提供各方面的劳务,例如有些人被安排在北远山村充当蚕户,他们于1762年与位于万寿山脚下的织染局发展出工作关系。

在园内的汉人仆役被划分为匠役,根据工作的性质分为花匠、工匠、木工、水手蛮子、瓦匠、搭材匠、僧道及兵丁。在圆明园内工作的满汉仆役人数,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都在同步增加。长春园于1760年完成多座大型喷水池之前,就立即聘用了30名以上的花匠和工匠。园户的人数于1770年有600人之多;17年之后,亦即是1787年,又增加了67家园户住在园里面。这些园户都由园户头目监管,而头目的人数也在同一段时间里增加了18到20人。不久之后,园方由于园户人数的快速增加,再多委任了15个头目。

圆明园的日常维护既繁重又复杂。理论上,圆明园是依赖内务府的支援,但实际上圆明园有它自己独立的财源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其中一个财源就是征收圆明园附近土地的地租。据报这些地租在18世纪期间,至少可以支付园内的维修之需,这个时候的圆明园财政是相当健全的。圆明园的行政部门也接受有钱人像富裕的两淮盐商之现银捐献。商人黄源德于1757年向圆明园孝敬了100万两白银。有些钱显然是园方从盐商获利甚丰的生意中所得到的利息。

当乾隆在18世纪末龙御归天的时候,圆明园的财政仍未有吃紧的迹象。事实上,刚登基不久的嘉庆皇帝于1799年的2月,发现圆明园的账册里尚有693290两白银的盈余,这个数目还没有把铜钱算进去。当时1两白银相当于1388美元,所以圆明园的结余大约是962287美元。乾隆一生在圆明园花了巨额金钱,居然还有这个盈余数字,当然让人印象深刻。乾隆在1794年到1799年的五年里透支了448582两白银,大约是622732美元。如果乾隆活得更长的话,他会耗掉园里所有的盈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