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说慈禧太后有什么电视剧 > 第33章(第1页)

第33章(第1页)

同治皇帝朝服像小皇帝机敏、顽劣,读书不成,慈禧非常着急。

据《翁同龢日记》记:慈禧为儿子&ot;典学未成&ot;,曾严厉督责师傅,称皇帝&ot;年已十六,亲政不远,奈何所学止此!&ot;

更有甚者,慈禧对于儿子的师傅们&ot;督责不严&ot;、&ot;支吾搪塞&ot;非常生气,竟然说出了&ot;恨不能自教&ot;的过激语言。慈禧的汉语水平并不高,读的书也有限,然而,面对毫无建树的儿子,慈禧却萌生了越俎代庖的急躁念头,大有赤膊上阵、沙场点兵的急切。没有给儿子早些举行大婚庆典,慈禧确有不得已的苦衷。

但,归政是早晚的事情,无论慈禧如何恋栈手中的权力,如何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在载淳的年龄已经超越顺治帝和康熙帝亲政三年之久的同治十一年,慈禧还是为儿子选择了后妃,并举行了大婚庆典。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十八岁的同治帝在太和殿举行了亲政大典,大清王朝第十代皇帝在经历了十二年的蹉跎之后,终于隆重出场,开始了他亲政的人生岁月。与此同时,在属于男人的权力场中苦心经营的慈禧,也不得不收起那象征着她无所不在的黄色纱幔,悄然回归幕后。

在同治帝亲政的时候,慈禧以两宫太后的名义,懿旨勉励载淳&ot;祗承家法,讲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学&ot;。具体做法是:&ot;皇帝每日办事召见后,仍诣弘德殿与诸臣虚衷讨论。李鸿藻、徐桐、林天龄、桂清、广寿均照常入值,尽心讲贯。&ot;在慈禧一再的耳提面命中,我们不难看出慈禧对儿子的疏学非常担心。

同治帝用什么来回馈慈禧?

同治帝回馈慈禧的举动可谓是震惊朝野的大举动--重修圆明园。

圆明园&ot;万方安和&ot;同治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1873年11月19日),同治帝发布上谕,决定重修圆明园。这犹如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弹,在朝野间产生了巨大冲击。人们纷纷提出质疑:有重修圆明园这种可能吗?再造如此庞大、精美的工程,朝廷有这样的财力吗?

仅仅事隔两天,也就是十月初一日,御史沈淮奏请同治帝缓修圆明园,他认为&ot;今时事艰难,仇人在国,即库藏充溢,亦不当遽议兴修&ot;。

与此同时,御史游百川也&ot;袖疏廷诤,谔谔数百言,声震殿瓦&ot;。

若不是同治帝以革掉御史游百川的职位作为惩戒,并且告诫群臣不准再行谏阻,还不知有多少臣下谏言不应草率决定重修圆明园。

因为重修圆明园的工程实在太庞大了,要恢复到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前的水平,将耗费巨资,这是同治朝内忧外患的政局下所难以承担的重负。

圆明园&ot;上下天光&ot;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赐给四子胤祯(雍正帝)的一片明代故园,雍正年间开始大事兴建,以后规模日渐扩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的建设,投入了难以记数的人力、物力,形成了周长二十华里,面积总计五千三百多亩的巨大皇家园林。它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建筑奇珍。它不仅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而且还吸收了西洋建筑的特色。园内建筑辉煌,陈设豪华,聚集了大量的文物、珍宝和图籍。以至于当时欧洲有关文献盛赞它是&ot;万同治帝书《恭贺慈禧皇太后

第43节:归政同治(3)

四旬万寿圣节诗》

园之园&ot;、&ot;人间天堂&ot;。慈禧曾经长时间伴随咸丰帝在此居住,这里是清王朝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它之所以能够建成是凭借着清王朝雍乾时期国力的强大以及统治者对社会财富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和占有。

要重修圆明园,保守地估计也需要斥资白银一千万两以上,甚至更多。如此一笔巨款在当时根本无法筹措。早在同治七年(1868),满族御史德泰就曾奏请修复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但是被慈禧坚决否决:&ot;未准,且获严谴。&ot;因为慈禧太清楚了,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等各地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王朝的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哪里还有额外的银两去重修圆明园。

对此同治帝是应该清楚的,他曾经为财政的窘困而采取过节省开支的措施。亲政伊始,他发布上谕,要求&ot;内务府核实樽节,于岁费六十万外,不得借支&ot;。那么,他又为什么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启动重修圆明园的工程?

首先,同治帝昭示天下重修圆明园的理由是报答母恩,以尽孝道。

在决定重修圆明园时,同治帝曾经信誓旦旦地表达他的宗旨:&ot;两宫皇太后保佑朕躬,亲裁大政十有余年,劬劳倍诸,而尚无休憩游息之所,以承慈欢,朕心实为悚仄,是以谕令内务府大臣设法捐修,以备圣慈燕憩用资颐养。&ot;

报答母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同治帝亲政以后的第一项尽孝的举措就如此兴师动众。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治帝一定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母亲的欢心,甚至是赞许。

其次,同治帝还有一个不能昭示天下的理由:将慈禧送出紫禁城,以独揽皇权。

慈禧是一个处处插手的严母,性格跋扈,在与儿子的相处过程中批评、指责代替了母亲应有的细腻、温柔。同治帝不愿意学习,可慈禧却督促甚严,这常常成为他的一种心理负担。如,同治帝课后必须谒见慈禧,尽管慈禧文化程度很低,但仍细细询问儿子读了什么书,某句作何解等等。所答内容如果不满意,慈禧一定严责。一天,同治声称师傅倭仁所教的&ot;太极图说、西铭之类艰深莫从获解&ot;,慈禧立即转告绵愉、奕??等,&ot;于是,罢习性理书,日诵唯&039;五经&039;&039;四书&039;、《通鉴辑览》。经皆宋、元人注,鉴则高宗御批也。&ot;由此,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单一、无聊。即使亲政以后,慈禧依然规定皇帝每日办事后,要回到教室里与师傅学习、讨论。怠学、喜嬉、叛逆的载淳希望摆脱母亲,逃脱她的日日督促,恣意处理身边的诸种事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