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在宫廷中劳作,平日也居住在宫廷之中,而且对大部分宦官来说,内廷就是其生活的世界。明代皇城自北安门往南行,分设尚衣监、司设监、内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水药局等,由此再稍向东南行,则依次有内府供用库、番经厂、汉经厂、司苑局、钟鼓司、司礼监、都知监。一般说来,宫内宦官多是随衙而住,或者住在当差处的偏殿下房。司礼监是明代最大、最重要的宦官衙门,独占一座小院,进门向南是内书堂,由此进二门则是司礼监办公处,再向东南有一小门,里面的房屋就是司礼监提督、监官、文书房掌司等宦官所居之处。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直房却不在此处,而是位于遵义门南养心殿的偏房里。司礼监掌印在明宫中位高权重,宫中之人见了须恭恭敬敬地叫一声&ldo;印公&rdo;,直房自然也不止这一处,在御河边还有&ldo;河边直房&rdo;,这也是他生活起居之所。这里榆柳成行,花畦分列,风光相当优美,共建有住房八区。所居除司礼监掌印与秉笔太监外,尚有混堂司、内东厂、尚膳监、印绶监、内承运库等。清代有权势的宦官多住在宫内的东西偏殿,有的在宫外还有自己的宅院,而一般宦官和宫中的执役宫女,所住之处大多是各宫门附近低矮的小屋。这类小屋在故宫中已经不多见了。
明代宦官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在元武门附近。据《酌中志》记载,元武门以西可九门;自北而南,过长庚桥至御酒房后墙,曰&ldo;长连&rdo;,可三十一门;再前曰&ldo;短连&rdo;,可三门,并元武门计之,通共五十四门,总曰&ldo;廊下家&rdo;,俱答应、长随所住。宦官们大多轮班当差,闲暇时间较多,又没有家室孩童以承欢膝下,因而多信奉佛道以解郁闷、以度光阴。或许就是这个缘故,&ldo;廊下家&rdo;每户都设佛堂,以供香火,三时钟磬,宛若梵宫。凡遇有大风之日,这里还有人自动巡夜,高喊&ldo;谨慎灯烛,牢插线香&rdo;,提醒人们防范火灾。各户门前还栽有枣树,枝叶葱郁茂盛,果实甘脆异常,住在这里的宦官们都用此做酒,不仅自己喝,而且拿来卖,以至于被宫人戏称为&ldo;廊下内酒&rdo;。
宦官的衣食住行(3)
北安门内有安乐堂,凡宫中宦官有病,即可送来此处调理。嘉德右门之西,有太安门。由此向西,有长庚门。凡是外来的工匠疏浚宫内沟道、修造宫内所需器具或有年老宫人病故,都由此出宫。
宦官当差时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宫内行走也要严守规矩,不得东张西望,不得高声嬉闹,遇到皇帝、后妃或者随便比自己级别高的什么人,都要避至道旁。明代宦官中年事已高或深获宠眷者,可有宫内乘坐凳杌的恩遇。凳杌形状如靠背椅,两旁有抬杆,前后各加一横杠以便于抬。另外还有一种代步工具称&ldo;板&rdo;,其形状如床面,上面用粗绒绳拴一椅圈,用杠两条,斜插抬走,离地尺许。凡是司礼监掌印或年高太监都可置办乘坐,不系钦赏,亦无关品级。清代宫廷对宦官管理相当严格,甚至近乎苛刻,因而在宫中乘坐凳杌之类的情形不见于记载。
明代的宦官出入宫廷皆有乌木牌或牙牌。乌木牌圆径二寸许,状如荷叶头。一面刻内使或小火者字样,另一面用火印&ldo;出入关防&rdo;四个篆字,旁边且有编号。宫内低级宦员每人一面,不得遗失。当宦官升任奉御或长随,乌木牌则换成牙牌。牙牌一面刻有编号,一面刻某殿某衔。形状下方上圆,刻有云尖,重达六七两。清代宫禁较明代严格了许多,宦官都有腰牌。腰牌多是木制,上面有火印,出入宫禁以此为凭,而且还需烦琐的手续。
御前太监的一天(1)
了解宦官的性格特征及其日常的衣食住行,所得的印象恐怕仍然是片段性的。清末御前太监的回忆,可以补正史书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了解宦官究竟是怎样生活的。
清代所谓的&ldo;御前太监&rdo;,其实就是在皇上跟前做事的宦官。他们的身份地位在清代宦官中算是比较高的,平日住在东西夹道里,皇上则住在离此不远的养心殿后殿的寝宫里。
御前太监伺候皇上的时候通常分为三班。第一班在早晨天蒙蒙亮就得起来,洗漱之后,穿戴整齐,便由带班的首领太监领到皇上那儿去。首领太监照例先进去给皇上叩头请安,禀报一下,若皇上没有特别的吩咐,御前太监便会随后进去,但通常无须跪拜,各人干自己分内的差使就行了。早上是比较忙碌的。侍寝太监整理好皇上的床铺后就退出寝宫,专门负责伺候皇上梳头和负责服装鞋袜的太监进去服侍皇上洗漱、穿戴,待一切收拾好,皇上走出寝宫,奶茶就献上来了,御膳房随即敬早膳。早膳用大提盒提来,外罩黄云龙套。按规矩,这个黄云龙套不当着皇帝的面是绝对不能打开的。皇上的早膳总有几十样,粥有白米粥、八宝莲子粥、糯米粥、红稻米粥、鸡丝粥、八珍粥等,茶汤有杏仁茶、鲜豆浆、牛骨髓茶汤等,面食有麻浆烧饼、油酥烧饼、清油饼、糖包、糖饼以及素什锦、卤制品之类。皇上吃过早膳,净面漱口,喝一碗茶,便由太监请进更衣室换朝服。这时,首领太监在外面须指挥一切,准备轿子、仪仗,招呼护卫、随从。待皇上出来,御前太监列队,前呼后拥地陪驾上朝。寝宫自有干粗活的当差太监洒扫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