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参看上引《歌德谈话录》,1827年4月18日。
(22)《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歌德把艺术作品分成三个因素:&ldo;材料&rdo;(stoff)就是取于自然的素材;&ldo;意蕴&rdo;(halt)亦可译为&ldo;内容&rdo;,指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ldo;形式&rdo;(for)指作品完成后的完整模样,一般把头两个因素合称&ldo;内容&rdo;。
(23)《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24)《给玛丽亚&iddot;泡洛娜公爵夫人的信》(1817)
(25)《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26)《艺术与手工艺》。
(27)《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第五封信。
(28)给雅各比(jabi)的信,1800年1月2日。
(29)给泽尔托(zerter)的信,1803年8月4日。
(30)《歌德谈话录》,1827年1月31日。
(31)《文学上的无短裤主义》。
(32)评他的《塔索》法文改编本(1827)。
(33)评英国刊物《爱丁堡评论》。
(3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二二三至二五七页。
(35)《歌德全集》,第三八卷,第五五页。据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的引文。
(36)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已由编者选译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中译后记可弥补本章缺陷,可参看。
第三部分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甲德国古典美学
第十四章席勒
席勒(schiller,1759‐1805)在德国文坛出现,约比歌德迟十年,像歌德一样,他也经历了由狂飙突进时代浪漫主义的倾向(这时期的代表作:剧本《强盗》,1781;剧本《阴谋与爱情》,1783)到古典主义(这时期的代表作,剧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8‐1799;剧本《威廉&iddot;退尔》,1804)的转变。他的作品始终表现出反封建的强烈情绪和对民族独立自由的热烈愿望,但也同时暴露出他在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改良主义。
自从一七九四年起一直到他死,他和歌德进行了亲密的合作。这两位诗人在文艺创作中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以及一般与特殊关系问题上虽有分歧,但是在合作之中他们互相影响,不仅在走古典主义道路去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总目标上相同,而且在许多文艺问题上的见解也还是一致的。这一点歌德在谈话中曾经明白指出过。(1)
席勒和歌德有一点显著的不同:歌德颇厌恶抽象的系统的哲学思考,他的思想始终是从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出发;席勒却性好沉思,他的思想大半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始终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哲学有时妨碍他的诗,诗也有时妨碍他的哲学。他的朋友韩波尔特(huboldt)有一次向他说,&ldo;没有人能说你究竟是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诗人,还是一个做诗的哲学家&rdo;。在给歌德的一封信里,席勒自己就意识到这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