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峙良久,马黑马终于拍板定案:
&ldo;以朕之见,此事大好。过虑不必,放纵亦不必。我红鸟王国得之于马蹄驼背,却不能泊之于马蹄驼背。眼下江山既定,民心既安,理当偃武修文,整饬教化。白蛤蟆团长此念此举,正是以佛道佐我王道。要送帽子两顶都送,不必保留。至于将来出现不测之事,只要在座诸位有一个活着,我看都能力挽狂澜!如何?&rdo;随之朱笔一挥:&ldo;照准!&rdo;
于是,金刚寺又是一番欢天喜地,他们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唱起一片佛歌:
南无阿弥陀佛,
正庄英严圣君;
奄嘛呢叭咪红,
妖魔鬼怪遁形……
十
自此,金刚寺气象愈加云腾雾蒸,香火冲天。经声木鱼昼夜不绝,善男信女与日俱增。大方丈既为皇恩册封为&ldo;天虹法师&rdo;,二方丈亦应水涨船高有个名分,册封诏令下后的第二日,黄瘸子便又被白蛤蟆转封为&ldo;有余金刚法师&rdo;。师徒二人如龙从云,如虎从风,精诚一志、携手一心,为红鸟王国的佛法大业开始了他们伟大艰难的普化工作。
他们的第一个小小举措是,发动原有信士用马骨驼骨雕出五百颗佛珠,每人一颗,分赠全国;并叫每个人各按其自己的相貌,将其形象镌刻在佛珠之上,以为五百罗汉。
第二个不大不小的举措是,收集白骆驼嗦毛,分扎成一束一束的小捆,分发给年满十一二岁的小女丫子,令她们当作&ldo;马子&rdo;骑上,待其上面滴了经血之后,再收集起来当作一种&ldo;佛宝&rdo;,赏赐于人。
第三个比较大的举措是,广招僧俗,修炼&ldo;吐纳之法&rdo;,以为护身避邪本领。
这三条举措可以说是他们&ldo;宗教改革&rdo;的三板斧。在金刚寺乃至整个野驼滩上,真正懂点佛理的并不多。白蛤蟆虽然很早就诩为军中佛将,现在又被尊为&ldo;天虹法师&rdo;,但实际只是个佛门半吊子,顶多不过是在军中时念过几本佛学书籍而已。在前个阶段的自我修行中,他那点常识也就足够用了;现在要轰轰烈烈发动一场宗教改革,并要把它推行为一门国教,那点水水子就不够用了,时常捉襟见肘,令他犯难。在此情况之下,黄瘸子便应运而生。他不是会气功吗,气功并非只是一种武林本事,而是佛家道家医家通行的一门玄学。这个曾经以&ldo;气功大师&rdo;闻名军中的绿林好汉,又一变而为佛门大侠。他对师父说道,天地之间,最可珍贵的物什就是元气,落实到人身上就是一身正气。这一身正气从何而来,就要通过修炼、从日月星辰中汲取;日月星辰在咱野驼滩上又集中表现在虹气身上,只要咱们能炼吸了虹气,就将具备一种无往而不胜的金刚气煞,一切妖魔鬼怪都将望之色变,退避三舍;而我又恰恰在当年的山寨中练过这种功法,我会教给大家!……
白蛤蟆得此进言,自是喜出望外,这不仅解了他的困窘,而且还给&ldo;天虹宗&rdo;找着了最佳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方式,于是又转身反拜弟子为师,率领众僧刻苦修炼那&ldo;吐纳之法&rdo;……
对此情形,一部分虔诚之徒自是闻风而动,跟上去学习了;但大部分群众却只是袖手旁观,含笑不语。
不管咋样,这三板斧毕竟给红鸟王国带来了一股勃勃生气,先前那种平静如水的气氛被搅活了,因&ldo;墓生儿&rdo;造成的某些阴影也被冲散了。代之而起的,是野驼滩上出现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古怪队伍:每当日出之时,一支五色混杂的僧侣队伍,便由一个秃头胖和尚领着,自金刚寺中鱼贯而出,先是朝着冉冉初升的东方旭日,闭目合掌,大吮其气。待到于日落之时,又集体涌出城廓西门,齐刷刷跪伏于沙滩上,面朝血红残阳,口念弥陀不止。一旦逢着雨后出现彩虹,更是争先恐后倾巢出动,齐伏于九眼海子边,仰望虹光,大口大口地鳞吞牛饮,其情其状,真是如饥似渴,如疯似癫……
观此情形,一部分犹疑观望者,也不知不觉地加入了队伍。羊副官愈加忧虑,他几次想对马黑马再进一言,但出于某种顾虑,又忍了下来。
光阴荏苒,不觉半年过去。据传,他们的&ldo;吐纳之法&rdo;已初见功效,黄瘸子精心示范,众师徒潜行学练,已有不少人身上出现了刀枪不入之气。尤其是大法师白蛤蟆,慧根灵异,悟性超群,其功夫反而超过了徒弟黄瘸子。
有一天,野驼滩又下一场透雨。雨过天晴,九眼井海子中升起一道五色彩虹。白蛤蟆、兴之所至,突发奇想,竟传谕国人,说要亲自到水边去现现法身。并说他的法身是一个白玉蟾蜍,如果真的练气到家,会在那壮丽的虹光中现出真容。消息传出,人皆叹稀奇。信与不信皆趋之若鹜,前去观赏。
那一天情景的确不同寻常。天空碧蓝如洗,大地一片滋润。朵朵白云如雪莲升空,澄明的金沙拥抱碧野。一道粗如车轮的七色彩虹自南而北横贯天穹,一头插在九眼井中,一头隐没于遥远的天际。整个野驼滩一片清明辽阔,如诗如画。白蛤蟆率众来到水边之后,使命其信徒列成一条长队,仰视彩虹站定。他自己则前趋数十步,与众人拉开一段距离,独自盘腿坐于水边草地上,闭目合掌,诵起经咒。而大弟子黄瘸子则似个巫师,站立于他身后数步开外,手舞足蹈,颇像打太极拳模样,做出一连串的古怪动作。围观的人群便拉开一道扇子形,肃立其后,静观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