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接境)3。在以后的半年里,刘文秀毫无挥军入楚之意,原因很可能是担心
孙可望发动宫廷政变。孙可望同李定国、刘文秀之间的矛盾在永历朝廷内成
了公开的秘密。《存信编》卷五记载,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
&ldo;抚南王刘文秀驻川南&rdo;。同月二十二日,&ldo;简讨朱全古兼兵科给事中视师
海上。先是,甲午(1654)秋文安之密与全古曰:&lso;刘、李之交必合,众志
皆与孙离,但未知事机得失如何也。我当以冬还蜀,君可以春还吴楚上下流
观察形势,各靖其志,无蹈危殆。&rso;安之寻遁入郝(摇旗)、李(来亨)营
中,可望追之不得。是年春,海上有警,行营吏部尚书范鑛请遣使宣谕姚志
卓,遂命全古。全古还吴,转渡江,由海门至前山洲,志卓已卒。全古宣敕
拜奠。丁酉入楚报命。&rdo;
概括起来说,1654年张名振、张煌言等的三入长江是复明势力东西会合
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战略是由内地隐蔽着的复明分子钱谦益、姚志卓、
朱全古、贺王盛等人经过调查研究,秘密策划,东西联络后形成的,决策者
是掌握永历朝廷实权的秦王孙可望,积极执行者是定西侯张名振等人。只有
弄清整个事件的背景和经过,才不致像目前所见各种史籍那样把张名振、张
2康熙三十五年《云南府志》卷五《沿革》记:&ldo;六月,孙可望谋僭号,不果,复如贵州。&rdo;《云南备征
志》卷十七,倪蜕《云南事略》,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均有此记载。康熙五十八年《澂江府志》卷三
《沿革》记:&ldo;十一年甲午六月,孙可望自贵州还云南,复入贵州。张胜率兵同往。&rdo;
1孙可望《望水亭记》,民国三十五年《镇宁县志》卷四,艺文志引旧志稿。按,镇宁县在明代为安庄卫,
从未修志;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修了一部《镇宁县志稿》,未刻版印刷。本世纪四十年代地方当局访得该
稿本,修成《镇宁县志》。明清之际著名人物孙可望留下了少量奏疏,但他写的文章极为罕见。他为黄果
树瀑布题的&ldo;雪映川霞&rdo;四字在瀑布后水簾洞内,&ldo;款识已漫灭&rdo;。
2《存信编》卷四。
3《存信编》卷四。
煌言的三入长江之役看成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孤立行动,也不至于受亲郑
文人的记载影响以为是郑成功决策发动了这场战役。
南明史籍中一种常见的偏向是以晚节定论,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