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的底牌。既然没有谈判的余地,郑成功为什么又一再挽留清使,做出种
1顺后十二年正月初十日同安侯郑兰龙密题本,见《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第八十二‐八十三页。
2佟国器顺治十一年十月初九日奏本,见《三抚密奏疏稿&iddot;抚闽密奏》。
1郑成功复父书见《台湾外纪》卷四;《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收顺治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郑亲王济
尔哈朗题本也引述了书信全文,字句略有不同。
2《先王实录》第八十八‐八十九页。
种无益的举动呢?这只能说按郑成功的本意是不愿归降清朝,对于父亲的安
全虽说置之度外,毕竟不能不有所顾忌。反映在行动上就未免进退失据,措
词更难得体。例如清两广总督李率泰给郑成功的信中就批评说:&ldo;所云&lso;不
知有父久矣&rso;,此言一出,不但伤天性之恩,且贻后世之刺。尊公身为明季
重臣,国亡而择主,非背国而事仇也。足下前无顾命,今无共主,何得灭不
可易之亲,而从不必然之议也?古之求忠臣于孝子者,几无据矣!至今犹屡
执此&lso;三省相畀&rso;之说,胡为乎来哉!今天下中外,帖然十载。而足下身羁
海甸,犹欲招徕之,以大一统之势。谁敢取臣服之版图、惟正之资赋而轻议
畀乎?且从来无此庙算,无此边筹也。即如足下所云,亦可笑矣。无三省,
则舍我而忠于彼;将有三省,即弃彼而忠于我。此皆拂情影借之言,知非足
下之心也。&rdo;1从忠于一姓王朝而言,李率泰的批评是一针见血的,问题是郑
成功从来就不是朱明王朝的&ldo;纯臣&rdo;,也不是郑芝龙的孝子,由于他首先着
眼的是维护以自己为首的郑氏家族和东南沿海部分汉族绅、民的利益,当清
朝的&ldo;大一统&rdo;危及到这一集团利益时,他只有站在比较软弱的明朝一边,
借明朝的名义展开反清斗争。
清廷的招抚郑成功因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条件终告失败。然而,实际上
是各有所得。郑成功利用和谈使清方释放了1653年四月遭飓风飘入兴化港的
辅明侯林察;在福建、广东某些地区扩军征饷,增强了实力。清廷通过招降
也牵制了郑成功在顺治十年、十一年两次的可能出兵广东配合李定国作战。
固然,郑成功本不积极于同李定国会师,这点下文还要谈到;但清廷凭借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