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死亡常波及母子两代人性命。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现一座母子合葬墓,小孩骨骼细小,置于大人膝后3。殷墟苗圃北地一墓,发现墓主两腿骨间有一婴幼头骨;王裕口西地一墓,女性墓主左侧也有一小儿骨架,头向与墓主一致,躯骨已腐朽1。大抵均为生育过程中发生的母子双亡事件。武丁时甲骨文有记:&ldo;五日丁卯,子由■,不死&rdo;(《合集》10406)。或谓嬎即■字,亦作娩,&ldo;生子二人俱出为娩&rdo;,指生双胞胎儿2,此辞大致讲子由临盆生子,所幸皆得度过生死难关。别辞有云:&ldo;贞妇好娩,不其嘉。王占曰:&ldo;■,不嘉,其嘉,不吉。于■若兹乃死。&rdo;(《合集》14001)记妇好临盆,商王武丁为之占卜,拿不准是生男还是生女,但总觉得不太安吉,结果产妇还算顺利无事,婴儿却死了。在此类场合,母子的生死总是连带在一起的。
尽管商代以前人们已能根据掌握的人体体态知识,辨识众多疾患的病象病因,但其病理观察和病变记录,多半是作为占卜程式的一部分而述其所以,反映了当时对于疾病的延缠不愈和病情是否会恶变致死等后患的关注和恐惧,仍有其盲目的成分,这也是早期医学实践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1吴汝康:《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下颌骨化石》,《古脊推动物与古人类》第18卷1期,1964年。
2裴文中、吴汝康:《资阳人》,科学出版社,1957年。
3参见王慧芳,《原始人类的疾病》,《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陈德珍、吴新智:《河南长葛石固早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4卷3期,1985年。
5《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
6《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115~120页。
1《1972年春临潼姜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3期。
2《浙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427页。
3颜訚:《西夏侯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考古学报》1973年2期。
4韩康信、陆庆伍、张振标:《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考古学报》1974年2期。
5韩康信、潘其风:《大墩子和王因新石器时代人类颌骨的异常变形》,《考古》1980年2期。
1严文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拔牙风俗和族属问题》,《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韩康信、潘其风:《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考古》1981年1期。
2见《考古学报》1985年4期。
3见《考古学报》1980年3期。
4见《史前研究》1984年2期。
5《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440页。
6蔡莲珍、仇土华:《碳十三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考古》1984年10期。
1《淅川下王岗》,426页。
2《陕西渭南史家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1期。
3《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附录一。
4李健民:《我国新石器时代断指习俗试探》,《考古与文物》1982年6期。
1《淅川下王岗》,4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