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所述商代人的四方观绝非虚构,有甲骨文可以映证。同样,文献中对夏代人四海观的追述,也是不应否定的。甲骨文中有四方受年与四土受年之辞,与大邑或商受年相对言2,四方即四土,表示一个范围相当广大的地理区域,中心点为都城大邑或商邑。
四方观的交通地理观念,本之商&ldo;邦畿千里&rdo;的疆域概念,有其总体地理地貌形态的认识作基础,是商代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的直接产物。由于人们足迹所涉地域宽广,因此积累起了丰富的地理类型划分知识,以至反映于甲骨文中有前述如此多的不同地表形态专词。四方观的致力点呈自内向外南北东西纵横推进状,因此当时通向四面八方的道路交通网络当已大体形成。
1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1期。
1参见王志俊:《史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31页。
2参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吏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8、43页。
1《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
2同上注。又《史记&iddot;夏本纪》《律书》正义引《淮南子》浮海均作浮江。
1严文明:《夏代的东方》,《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159~180页。
2《孟子&iddot;滕文公下》原文为:汤&ldo;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rdo;
1此据《史记&iddot;周本纪》。
2见《佚》653、956,《粹》907,《屯南》2377、423,《合集》36975等。
第三节道路交通
一道路交通网络
人类有意识修筑道路,盖起自进入定居生活阶段以后。最早出现的由人力铺设起的道路,一般见之于聚落和居室的周围,在广阔的野外未必有能力顾及。
江苏吴江龙南村一处5000年前的聚落遗址,即发现一条用碎陶片铺成的小路,长15米,通向一座住宅居址1。而中原地区,早在6000年前后,修筑道路已颇为普遍。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聚落遗址,三片住宅群围绕中间一块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广场而布列,广场一带发现有四层路土的道路遗存,路面较平坦,其中第二层路土是用兽骨渣、碎小鹅卵石、碎陶片屡杂后铺垫起的,厚达8~12厘米,其下层路面还用火烧过,红烧土层厚达2厘米2。这当然不会是人们久踩自然形成的走道,而是出自居民共同体集体力量,有意修筑的聚落内道路设施。陕西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道路建设更显出一定规模,五片住宅群组成的一个较大氏族共同体,环一中心大广场分居。居住区内东南西北四面均有零星路土遗迹,有的路面是用料礓石铺垫起的,有的是用红烧土铺垫起的,还有一些则是人们自然踩踏而形成的。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广场西侧有两条几乎平行的人工修筑长道,一条残长533米,道宽07米,路面平整坚硬,是用黄土夹大量料礓石筑起,有10厘米厚;另一条残长125米,道宽075~08米,筑法相同1。仰韶聚落居民共同体出于生活的便利和交往,已经重视公共道路的建设,道路有主次之别的初步规度,但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筑路大概还没有逾越聚落生活居住区而扩大到外界广阔地域去。
到龙山文化晚期,道路的构筑又有新的进展。河南淮阳平粮台一座面积约34万多平方米的古城遗址内,专门筑有贯通城内外的大道和小道,大道宽达17米,路面用土和料僵石铺垫。为排除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潢积,出城门的路段还埋敷下陶排水管道2。可见当时的道路构筑已有了一些配套设施。完成这样的道路工程,必须动员起很大的社会力量,还得有体现多数人意志的统一规度,如果单单依赖个别人的努力是绝难办成的,不妨说这标志着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已经出现了。
夏代国家形成之始起,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成员在各自的聚落或城邑内合力筑路的传统之举,有可能上升为国家的具体实政之一,变为整个社会的带有强制性的政治劳役。修筑道路已不再局限在住地周围,逐渐扩大到整个统治领域。《左传&iddot;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说,&ldo;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rdo;,追叙了夏禹将国土划为九大行政区,以及组织全社会巨大人力物力开辟它们之间交通道路的旧事。《史记&iddot;夏本纪》和《尚书&iddot;禹贡》中甚至还详载出所谓夏禹开通的九条陆道和九条水道。夏朝正是凭藉其建起的道路交通网络3,实施其对领土的统治运作。《荀子&iddot;大略》谓禹乘车外出,&ldo;过十室之邑必下。&rdo;《说苑&iddot;君道》说,&ldo;禹出,见罪人,下车间而泣之。&rdo;国家的有关政令,也每每在交通要道口宣告,《夏书&iddot;胤征》云,&ldo;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锋徇于路&rdo;,朝廷的宣令官手执木锋当道号令众下。交通道路网络的建起,对当时国家统治秩序的维持确应起有很大的作用。
夏代道路的铺筑颇为可观。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掘出一条属于夏史纪年范围内的道路,路面宽12~2米,厚5厘米,系用陶片和碎石子铺垫1。其道宽超过了前代。偃师二里头夏末都城遗址,南北1500米,东西2500米,面积约有375平方公里。除了有用鹅卵石铺成的石子路及红烧土路外,还发现了一条铺设讲究的石甬路,路面宽035~060米,甬路西部由石板铺砌,东部用鹅卵石砌成,路面平整,两侧保存有较硬的路土2。这条道路的铺筑规格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据说其附近还发现了宫殿建筑遗迹,因此它很可能属于都邑内专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生活设施,与一般平民通行的土石路面相比,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