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贺以东的东海道诸将,包括近江、美浓之兵为主力,沿东海而上,先阵:德川家康。
中国、四国诸侯,包括纪伊、伊势的水军,沿东海道海岸指向伊豆、相模。
越后、信浓之兵,从东山道,经上野、武藏南下,称为&ldo;北陆支队&rdo;,大将:前田利家、上杉景胜。
天正十八年二月一日到三月一日为出阵日期。
以长束正家为兵粮奉行,准备军粮二十万石,并用黄金两万枚从伊势、尾张、三河、远江、骏河诸国收购粮草随时补充。
联军兵力统计为:德川先阵三万人,延东海道而上的秀吉本队十四万,水军一万,北陆支队三万五千,另外东海道诸城守军一万余‐‐总兵力,二十二万!
【小田原评定】
二十二万之众,对外号称三十万,这是战国百余年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强大军势。其实以丰臣秀吉当时的实力,三分日本有其二,根本不用动员半数兵力就可以平定关东。但是一来秀吉习惯以强大军势或者惊人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来也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如神一般的威严。可惜,俏眉眼做给瞎子看,北条氏政根本不是那种有头脑、有眼光的人(如果氏康在,肯定比家康都要早地降伏丰臣氏)。
当然,终归也有知情识趣的人存在。秀吉所以叫与北条氏有姻亲关系的德川家康为先阵,正是想试家康之心。翌年的正月三日,家康主动把第三子长丸送到了大坂。秀吉心花怒放,立刻亲自给长丸举办了元服仪式,并赐一个&ldo;秀&rdo;字‐‐这就是后来的德川幕府二代将军秀忠。
第二个善看风色的,是才刚攻灭芦名,统一南奥的伊达政宗。天正十八年三月小田原出阵,四月笼城战开始,六月政宗即南下参阵,觐见秀吉。
那么,防守方的北条氏政究竟是怎么打算的呢?北条侧氏政、氏直父子领国总动员,得兵三万五千,再加上友军两万余,总兵力也达到了五万六千。如果纯从数字方面考虑的话,用五万重兵防护坚城,没有十万兵马确实难以攻克。然而,天下大势已经完全变更,军队的编组也与战国时代有了很大不同。
这里要提到&ldo;小田原评定&rdo;,本来这种每月两回的重臣评定,是北条氏独创的先进会议制度,然而这一名词,后世却成为&ldo;久拖不决的会议&rdo;之代名词。因应秀吉来攻的重要评定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天正十六年五月,商讨臣从还是敌对的问题;第二次,天正十八年正月,商讨笼城还是出阵的问题;第三次,天正十八年六月,商讨降伏还是决战的问题。
第二次评定的时候,主张笼城的,乃是重臣松田宪秀,主张全军出击,在箱根天险迎击秀吉的,乃是钵形城主、一门众北条氏邦。双方各执己间,相对侃侃而谈,长久不能达成决议。最后还是氏政亲自出面,以先父氏康当初两度笼城,上杉、武田先后来攻,均铩羽而去为理由,敲定了笼城的方略。
把拥有二十二万军势的丰臣秀吉,和顶多可以动员两三万人的上杉谦信、武田信玄相比,氏政的头脑真是僵化到了极点!
二月七日,德川家康以本多忠胜、榊原康政、井伊直政为先锋,拉开了小田原合战的序幕……
●十二章、战国的名将&iddot;关东篇(下)
小田原之阵的胜负是显而易见的。除去兵数不谈,双方的兵质就有很大差别。北条家依旧使用战国时代兵农不分离的政策,所谓的五万六千兵马,是尽数搜集领内十五岁到七十岁之男子,免除部分劳役和年贡的结果。而秀吉的部队,则兵农分离,正从临时义务兵向职业兵转变中。用五万民兵对抗二十万职业军人,其结果可想而知。
提到兵农分离,就必须谈一下上市不久的ps《天下统一》。所有战国游戏中,惟有此款真正体现了养兵制度的这种划时代革新。在&ldo;动员&rdo;指令下面,有两个分指令&ldo;兵农分离&rdo;和&ldo;乡士制度&rdo;。如果选择前一个指令,你的&ldo;动员率&rdo;就会提高,相对应的征兵费用和士兵士气也大幅度攀升。选择&ldo;乡士制度&rdo;,则&ldo;动员率&rdo;、征兵费用和士兵士气都会降低。而士气在这款参数简单明确的游戏中,直接等同于战斗力。
【进攻!山中和韭山】
天正十八(1590)年三月一日,丰臣秀吉亲率三万两千直属部队出阵,十九日到达骏府。当时,德川家康已经在伊豆、骏河国境上的长久保城扎下本阵,翌日即赶到骏府,与秀吉共商进攻方略。二十七日,秀吉进入沼津的三枚桥城,翌二十八日,与家康一起来到北条氏的前线阵地山中城附近视察。视察后交换的结果,是从二十九日开始,向山中城和附近的韭山城发起第一轮攻击。
北条氏政、氏直父子,一直致力于把整个关东整合成独立于中央政权的&ldo;关八州国家&rdo;,因此因应新的强力中央政权之诞生,很早以前就开始加紧军事准备。天正十五(1587)年,秀吉九州平定,北条氏理所当然地认识到,下一步必是&ldo;关东平定战&rdo;。当年,即以&ldo;京势阵用意&rdo;为名,征发领内各寺社的铁钟,改铸为用作城守的大炮。
同时,加修各支城的城防工事,尤其在东海道必经之路的箱根天险附近,构筑了足柄、山中、韭山三城,作为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