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朝局再变与续图富强
-、慈禧的第二次政变
自一八六一年来的二十余年,中国继续在内乱外患的困扰中,其得以勉强渡过大难,是因为地方督抚尚能振作,中枢执政大臣,相与配合,慈禧并非唯一的权力人物,尚不敢肆行无忌,一意孤行。更重要的为左右中国命运的列强利害不尽一致,互相牵制,任何一国不能单独行动。慈禧原是一个仇外者,英、法军进入北京前后,据说她曾主尽杀洋人。及中外和议成立,仍劝咸丰再与英、法开仗。其后为夺取政权,不得不结纳颇得外人好感的恭亲王。恭亲王倡行新政,既多出外人的劝导,她又不得不降志以从。但是恭亲王终不能满足她的权力欲,屡予裁抑,必去之而后快。
恭亲王的异母弟醇亲王奕□,秉性憨直,对于恭亲王的煊赫权势不免妒嫉,尤不满其对外措施。一八六九年,曾主驱逐洋人,激励绅民,打毁天主教堂,天津教案盛传为他所主使。事后因惩凶赔款,愤请辞职,斥&ot;在事诸臣汲汲以曲循夷心为务&ot;,耻与同列,并谓&ot;欲尽君臣大义,有伤兄弟私情,欲循兄弟私情,又昧君臣大义&ot;。夷务之无起色,由于&ot;办夷务之臣即秉政大臣,诸事有可无否所致。……常有万不可行之事,诸臣先向夷人商妥,然后请旨集议,朝廷势不得不允。此等跋扈情形,实盛世不宜有者&ot;。慈禧正要利用他以对抗恭亲王,温谕慰留。恭亲王大为不安。
光绪继统,醇亲王为了避嫌,自请开去差使。恭亲王亦谓昔为父子,今为君臣,如仍值朝列,于礼不便,应令归邸第。不无排挤之心。但醇亲王贵为皇父,无形的影响仍大。慈禧复有意笼络优崇,每遇国防外交大事,皆命以亲王身份预议。他的发言,常具有决定作用。一八七六年,文祥病卒,恭亲王形单势孤。一八八〇年,慈禧的太监违禁携物出宫,与护军互殴,慈禧定要严惩护军,与恭亲王发生激烈争辩,嫌隙愈深。慈安太后平时不多所可否,惟遇重要之事,仍可从中协调。一八八一年慈安去世,恭亲王与慈禧之间失去了缓冲。
恭亲王年逾五旬,饱尝忧患,无复早年的豪气,与慈禧同样好货。越南事起,清议激昂,慈禧、醇亲王隐为护持。他与李鸿章成为指责的目标,益使其前瞻后顾,举棋不定,忽战忽和。慈禧召见之时,恭亲王反以慈禧五十生辰演戏、进呈礼物等浅俗末节之事渎请,不仅为慈禧所轻鄙,同僚翁同龢亦讥其琐屑,缺乏识量。于是枢臣奉职无状的弹章随之而上,慈禧即以&ot;边防不靖,疆臣因循,国用空虚,海防粉饰,不可以对祖宗&ot;相责。一八八四年四月八日,恭亲王再遭谴惩,与全体军机大臣悉被革罢,代之以礼亲王世铎及醇亲王的亲信工部侍郎孙毓汶等,遇有紧急要件,会商醇亲王办理。至于总署,醇亲王久谓办理夷务之臣应与秉政之臣分开,二天后,命贝勒奕劻管理。
慈禧宣布黜惩恭亲王的理由是军机处为用人行政枢纽,恭亲王&ot;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保荣。近年爵禄日崇,因循日甚,每于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屡经言者论列,或目为壅蔽,或劾其萎靡,或谓其簠簋不饬,或谓其昧于知人。……只以上数端,贻误已非浅鲜&ot;。所说虽非完全无因,其实不过是表面口实。新任的军机大臣更等而下之。经验、才识、资望,远不能与旧任相提并论,贪鄙且尤过之。诏下之日,朝野惊愕,谣传腾起。原劾恭亲王之人,亦谓越南正有军事,不宜概易生手,&ot;恭亲王才力聪明,举朝无出其右&ot;,请仍令在军机处行走。另有一位御史谓恭亲王等多为二十余年亲旧,有赞佐之功,纵有小过薄愆,面加戒饬已足,今则以为举不足信,一朝俱罢,实难服天下之心。醇亲王并非明达有为之人,礼亲于复懵懂不晓世务,大权落于孙毓汶之手。从此事事专仰慈禧鼻息,&ot;贿赂公行,风气日坏,朝政益不可问&ot;。以往清流党喜于言高论,君臣尚略有顾虑,现在清流党的魁杓李鸿藻被罢,张佩纶、陈宝琛等外放,不久落职。中法战后九年,内外无何重大战乱,以为天下太平,诸事日益废弛。
总署与军机处为平行机构,旧有总署大臣多由军机大臣兼领,彼此一气,现在总署成为军机处的隶属。新任大臣大半不兼军机大臣,包括总管大臣奕劻。奕劻(一八三六至一九一六)为远支宗室,既乏赫赫之功,又从未涉足洋务,名望能力皆无可述。他自知难以胜任,沥陈种种窒碍。一为上下之情易隔,遇事不能随时请旨;二为中外之隙易生,外人将对总署轻视;三为枢臣办理洋务必至隔阂,事理必至挂漏;四为总署与疆臣势将呼应不灵,甚或受到各方藐忽。洋务为当前大端要政,重洋务必须重视总署,总署之权必不可轻,军机兼理之法必不可改。枢臣秉国之钩,焉可不明洋务?枢臣不兼及洋务,不成其为军机大臣,总署不责成枢臣,亦不成其为总理衙门,所以军机处与总署断不可分。但是慈禧与醇亲王认为以不合为上。此后十年(一八八四至一八九四),总署大臣约为九或十人,其中兼军机大臣者不过二、三,奕劻不在内。直至中日甲午战争,恭亲王复起,总署与军机处的关系始再恢复。
慈禧与恭亲王在明争暗斗、貌合心离之下,尚能勉强相处二十余年,而与醇亲王共事不久,即生嫌隙。慈禧挥霍无度,嗜利好货,为之通关节的为宦官李莲英,醇亲王尝有讽劝,渐为慈禧所恶,忧愤成疾。一八八九年三月,光绪亲政,仍受制于慈禧。翌年,醇亲王再病,终于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