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近代中国史纲要 > 第68章(第1页)

第68章(第1页)

十月四日,大学士桂良等奏上两太后徽号曰慈安、慈禧。十一月一日,两太后与新皇帝自热河返抵北京。这时恭亲王已有部署,第二天,拿问载垣、端华、肃顺,其他五赞襄政务大臣革职。胜保奏请太后&ot;亲理万机,召对群臣,另简亲王佐理庶政,尽心匡弼&ot;。大学士贾桢、周祖培等合疏请太后&ot;操出治之威权,不居垂帘之虚名,而收听政之实效&ot;。慈禧定要名实兼居,命折衷古今制度,妥议垂帘之仪,授恭亲王为议政王兼领军机处,恭亲王的亲信桂良、文祥、宝鋆等为军机大臣。这应是交换条件。十一月八日,杀载垣、端华、肃顺。十一日,新皇帝即位,年号同治。二十八日,宣布垂帘,十二月二日,正式实行。两太后性格有别,时人谓&ot;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慈僖)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诏对时咨询利弊,悉中窍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西宫太后秉性机敏,锐于任事,东宫太后悉以权让之&ot;。从此国之大政,渐入于慈禧之手。

政变出于肃顺等的意外,自以为全权在握,未料到年均不满三十岁的太后与恭亲王之敢于有何行动。为恭亲王策划的为文祥、桂良等,实力支持的为胜保。更大的关键则为外人的态度,特别是英国公使卜鲁斯。他不喜肃顺,认为恭亲王是一位可以合作的开明清正人物,多方对他表示友善,消除他的不安心理,希望他能执掌大政。英使馆的秘书威妥玛亦云卜鲁斯可给他以任何援助,对新皇帝及皇太后回京,决无冒犯之事,恭亲王方敢采取断然处置。上谕宣布载垣等罪状之一为&ot;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方所致。载垣等复不能尽心和议,徒诱获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各国&ot;。这显然是对外人讨好,上海英国报纸,颇表欣慰。卜鲁斯自云恭亲王及其同僚之操权,乃是对外维持友好关系使然,此一令人满意的结果,全是几个月来,私人交际所造成。在某种程度上,英国入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

----------

1御前大臣为额驸景寿,即咸丰的姊丈,四军机大臣为穆荫、杜翰、匡源、焦祐瀛。

2皇后居钟粹宫在东,那拉氏居储秀宫在西,通称为东太后、西太后。

恭亲王与慈禧的合作,是相互为用,恭亲王欲假垂帘之名,自操实权;慈禧需要恭亲王的位望,先排除政敌。垂帘之始,慈禧亦知于理不栓,权力未固,政治经验欠缺,外交军事均不能不借重恭亲王。恭亲王自恃功高,不免专断,彼此冲突,终不能免。南京克复的第二年,即以妄自尊大、目无君上、诸多挟制、暗使离间的罪名,革去恭亲王的一切差使。无异又一次政变。亲藩枢臣群起力争。慈禧以既诛怡亲王载垣等,今又罢黜恭亲王,深虑皇族宗室解体,内外心危。曾国藩得知消息之时,即&ot;叹讶良久,惴栗之至,忡忡不能自克&ot;。慈禧所更顾虑的仍是外人的态度。恭亲王&ot;夙主和议,颇得夷情,万一戎狄生心,乘机要劫,朝无可倚,事实难图&ot;。数日后,复命重值军机处,惟议政王的名义,则从此撤销。彼此意见愈深。1

二、恭亲王的时局认识

一八六一年十一月,恭亲王领导中枢后,急待应付的仍为军事及外交问题。前者付之曾国藩,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虽有联络安抚作用,事势亦不得不尔。是后五个月内,先后授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擢湘、淮军统将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续宜为安徽巡抚,曾国荃为浙江布政使,李鸿章署江苏巡抚。后者由恭亲王自任。他对于世界大势,原少所知,在英、法兵临城下,强敌压境,天子播迁,京师不守,事机间不容发,存亡系于旦夕的情势下,他与英、法使臣照会来往,忍辱负重,艰辛备尝,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中,虽惟外人之命是从,总算保存了清朝的政权。他性颇聪敏,复有与外人周旋两年多的桂良及明通干练的文祥作他的辅弼,同时外人又多方开导,从此次的痛苦经验中,获得了相当教训和观念,决定了今后因应的方针。

----------

1慈禧宠幸的太监安德海久为恭亲王所恶,常搬弄是非。太监例不得出京,一八六九年,安德海奉慈禧之命,赴江南办理织造,恭亲王命山东巡抚丁宝桢捕拿,毋庸讯供,就地正法,慈禧无如之何。

第一,对于中西关系有了新的了解。他说,自南京订约,夷情鸱张,&ot;至本年(一八六〇)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极矣。各夷以英国为强悍、俄国为叵测,佛(法)、米(美)从而阴附之&ot;。法人贪利。美人&ot;性质谆厚&ot;,俄有侵占疆土之志,英则志在通商。&ot;换约之后,该夷(英)退回天津,纷纷南驶,而所请尚执条约为据,是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似与前代稍异。&ot;从前屡战屡和,迄无定局,因在事诸臣操纵未宜。&ot;在内无深知夷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ot;。中外交往已为不可避免之局,不能再事固拒。对于外邦。不外战、和两途、&ot;剿(战)亦害,抚(和)亦害,就两者轻重论之,不得不权宜办理。以救目前之急&ot;。易言之,宜和不宜战,诸事按约而行。兵部尚书沈兆霖同历此次事变,事后亦云,&ot;外兵虽众强,其意不过藉以胁和&ot;,否则入京之后,即可为所欲为,但竟&ot;换约而去,全城无恙,则彼等之专于牟利,并无他图,已可深信。果能示以诚信,尚易羁縻&o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