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顾恩宇失踪(1)
渤海湾的战事牵动了北京紫禁城。
对于日本的野心,朝廷上下是早已有所警惕的,上至慈禧、光绪,下至各位王公大臣,就连最昏庸的纨绔公子也知道日本想占中国的土地,并且都气愤不已。但不幸的是,真正冷静下来研究中日关系、明白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人却是少数,并且这些人多半不掌握财权。
光绪皇帝年轻气盛,听不得说中国不如别人的话,他周围的臣子亲信多是翁同龢清流派的一帮文人,对于掌军权的李鸿章,总是怕他权力过大,因此对于李鸿章和丁汝昌多次提出要加强海军建设的折子总是驳回不批,甚至在光绪十七年暂停了两年筹饷,致使船只陈旧、弹药缺乏。主舰&ldo;定远&rdo;、&ldo;镇远&rdo;号上10寸的大开花弹只有一枚。现在打起仗来了,却又主张坚决迎战,岂不知中国军力已不如日本,这个仗怎么打?
而李鸿章本是一个不想和外国人打仗的人,他总是幻想着能有20年和平环境让中国强大起来,但不幸的是,他却连两年的和平环境也没有遇到。他的一切洋务活动和建军事业都只能是发育不良,如同种在花房中的松树,长不出坚硬的枝干,经不起风霜。可他十分固执,总是在不停地幻想,又总是不停地被现实无情地击败,处在十分矛盾和尴尬的境地。如今羽翼丰满的日本人打了进来,李鸿章心中坚持认为此仗中国难以打赢,却又不能对皇上明说。因为他知道,大清国库吃紧不是一日之病,而已是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了。他虽是汉人官员中权力最大的一个,但毕竟清朝是满人的天下,有了功劳归叶赫那拉,出了娄子却可以推到汉官身上去。再加上用几千万两银子给老佛爷造颐和园过六十寿辰是不能反对的,所以他这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夹在当中真是进退两难。他办洋务二十几年,号称建了亚洲第一的海军,现在怎么能说不如一个蕞尔之国呢?那不是宣布自己的失败,也宣布了朝廷的失败吗?朝廷失败不就是中国的失败吗?这罪名还得了呀?所以他一方面一定要强撑面子,只能把苦水往肚里咽。另一方面,他只有积极地向其他各国求援,&ldo;以夷治夷&rdo;是他一贯的外交策略。他寄希望于借俄国或英国的力量来挟制日本,限制其野心。
日本人开炮的第二天,北京下起了大雨。一清早,光绪帝便在勤政殿召开御前会议。大臣们齐刷刷地跪了一地。李鸿章、庆亲王奕劻以及载漪、载澜、程璧、吴大澂、陆凤翔等一大批王公大臣都到了,心情沉重地商议着对策。
程璧是清流派干将,第一个站出来侃侃而谈:&ldo;日本对我大清觊觎已久,此次竟置《万国公约》于不顾,对我不宣而战,猖狂已极。臣等以为应立即照会各国,向日本宣战,互撤公使,断绝外交。并命丁汝昌率北洋水师直取东京。&rdo;
光绪帝面有激愤之色,微微点头,问李鸿章:&ldo;李中堂,你以为如何啊?&rdo;
李鸿章知道,光绪皇帝希望他也如此激愤,并能立下保证,指挥中国的军舰把日本的军舰打得稀里哗啦,最后直捣东京。那是多么痛快,多么长中国人的志气呀!但是,他实在是没有这个本事,实在是无法表这个态。然而,他又不能把实话全说出来。所以他只能迂回绕圈子,语气十分谨慎地说:&ldo;回皇上,日本不讲信义,先行开战,自应向各国告知详情,取得各国之同情。至于北洋水师,臣已命丁汝昌率舰队在渤海湾密切防守……&rdo;
程璧一听,立即打断他的话质问道:&ldo;中堂大人,&lso;密切防守&rso;是不是说等着日本海军来打我们呀?&rdo;
光绪帝也气愤地责问道:&ldo;对呀,为什么不向他们进攻?&rdo;
李鸿章沉思片刻,只得硬着头皮说出实话:&ldo;以北洋水师目前的兵力,防守有余而进攻则不足。&rdo;
光绪帝激愤地一拍案子,说道:&ldo;花了那么多银子建成的水师,只能守,不能攻,要它干什么?&rdo;
此话如当头一棒把李鸿章打闷了,他只能把头低下,不敢作声。
光绪帝气得一甩袖子起身走了。殿外&ldo;哗哗&rdo;下着大雨,雷电不断,像是要摧垮这座宫殿似的。
消息很快传到了慈禧太后那里,她一听打仗心就烦,今年是她的六十大寿,倘若出了什么不吉利的事,那比什么都可怕。所以她立即在养生殿召见李鸿章和奕劻问个明白。
听完了他们的陈述,她更心烦了,心想这些臣子怎么这么不会办事?交给你们的权力也不小,发给你们的薪俸也不少了,为什么连大门都把不牢?于是她面有愠色、颇不讲理地威胁说:&ldo;守也好,攻也好,我管不着。反正今年是我的六十大庆,一辈子就这么一回,要好好热闹热闹。谁要是让我这时候不痛快,我叫他一辈子不痛快。&rdo;
李鸿章不禁一哆嗦,吓得不敢作声,头低垂下来。
奕劻也只得唯唯诺诺地说道:&ldo;奴才不敢。&rdo;
李鸿章回到了贤良寺,心情坏到了极点。四面八方的压力都朝他压来。他这个72岁的老人,要承担起拯救这摇摇欲坠的清廷的大任实在是太困难了。就如同让一个瘦弱的病人去挑百斤重担,不是要他的命吗?然而,眼前的困境还不能泄露出去,倘若让日本人知道了,那才是灾难。无论如何要迷惑日本人,让他们搞不清中国的底细,兵不厌诈嘛。然后,争取到一些时间,去请俄、英等国出面帮助斡旋,对日本施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