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帝国的尽头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更何况,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言论,就其在读书识字人群中的影响面而言,还不如张之洞,一部《劝学篇》仅仅在变法期间的印量就高达200万册。而康有为著作的传播还是受到很大的阻碍,鼎力支持维新的地方实力派、湖南巡抚陈宝箴就曾上折子,要求光绪帝降旨销毁《孔子改制考》,他不认同康有为的这套学说。而张之洞的&ldo;中体西用&rdo;能获得最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陈宝箴主张由张之洞这样有从政阅历的稳健派进人朝廷中枢,主持维新大业。这一步还没来得及实行,形势就已逆转,遭到革职处分的陈氏父子抱恨终天。

反思戊戌年,不能孤立地把百日维新摘出来。往前推,至少要从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人手,甚至更早;往后,要看庚子年的八国联军进京,以及由此引发的晚清新政,乃至清朝的覆灭。历史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每一个事件都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拔起萝卜带起泥,观察历史要有一定的纵深感,同时还要看到不同的历史侧面,了解戊戌年的基本史实,不能只听康、梁的一家之言,还要看方方面面的记录,比如外国观察者的记录、故宫的档案、反对变法者的记录,哪怕是袁世凯的《戊戌日记》也是值得一读的,当然我们要有分辨的眼光。只有来自不同方向的大量史料都呈现出来,我们才有可能把握较为完整的历史真相。只有了解真相,我们才有可能告别历史的伤痛。无论如何,110多年后,这条告别之路已经在我们的脚下铺开。

摩登人物的登场

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开始于戊戌变法前后,可以这几个人为标志。第--个人是张謇,他在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那年中状元时已经41岁。在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他因缘际会,在故乡江苏南通开始实业救国生涯,当戊戌变法之时,他筹办大生纱厂已进人第四个年头,变法第二年,在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他的纱厂终于开机生产了。在一个&ldo;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rdo;,士农工商的排行中&ldo;商&rdo;仍居末位的时代,一个状元要以翰林身份去走一条前无古人的实业家道路,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第二个人是蔡元培,1892年他25岁那年中的进士。他虽然认同维新变革的思想,却不赞同康有为浮急的做法,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如此深,不在根本上培养人才人手,企望靠几道上谕一举解决问题。未免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戊戌变法失败,他并未被牵连,但他在当年9月毅然离开了翰林院,辞官南下,选择教育救国之路,先是在绍兴,后来辗转到上海,开始他的近代办学事业,他成为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不是偶然的。

第三个人是张元济,他和蔡元培同是浙江人,同一年中进士。戊戌变法的百日间,他曾受到光绪帝的亲自召见。变法失败。他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只身南下另谋出路。他有一个好母亲,在他受挫之时给了他很大的安慰:&ldo;儿啊,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rdo;几年后,他在得风气之先的上海进人出版业,把商务印书馆办成了中国出版业的航空母舰,在出版这个全新的领域呼风唤雨,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在他们之外,还可以加上第四个人,那就是办报的汪康年,他和蔡元培、张元济都是1889年同科的举人,1894年获&ldo;同进士出身&rdo;的资格。但他一生走的是一条报人的道路,从1896年创办影响过一个时代的《时务报》到后来的《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他以自己办报的实践深深地介人了晚清中国的发展。

以他们为标志,这些拥有科举功名、状元翰林身份的传统读书人,终于告别&ldo;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rdo;的千年老路。在实业、教育、出版、新闻等不同层面,开创出各自的新事业,不再挤在从政这条独木桥上,不再以做官为唯一目标,在他们多元的选择背后是近代初露的曙光。他们走的道路已经偏离了朝廷这个重心,围绕他们这些人和他们的事业,在中国历史上,朝廷之外的重心开始出现。可以想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这些人物在幽暗的长夜里冒出头来,脑后一样拖着长辫,嘴里说着子曰诗云,他们不懂外语,当时还没有看到过更辽阔的外部世界,但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摩登(odern)人物,是历史的&ldo;新人&rdo;,他们的登场才真正意味着近代史在中国的展开。虽然他们手无寸铁,但他们都是创造历史的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做人模式,提供的是新的价值,一句话,他们的追求在儒家学说、八股文和诗词歌赋之外。有了他们,其他读书人(当时的和后世的)就有了可以效仿的参照。就会慢慢形成一种新的风气,社会进步主要是一种风气的影响。而风气的形成靠的是个别具体的、活生生的摩登人物作出的示范。一百多年前,无论怎么评价张謇拖着长辫在南通那块土地上办工厂、办学校、做社会事业的贡献都不会过分,他影响的又何止一代人。

慈禧后悔杀记者

慈禧太后掌握生杀予夺大权47年之久,平生杀人多矣,却为杀了记者沈荩而后悔。1903年7月31日,在日本人主办的《天津日日新闻》就职的沈荩在刑部狱中被活活杖死。从被捕到处死仅仅20天,他的罪状并没有公布。当时,人们一般认为他的死因是在报纸上披露《中俄密约》草案;也有人考证这个说法没有根据,他的死主要是因为他是三年前自立军的首要人物之一,唐才常等惨遭杀戮。他侥幸漏网。一直是清廷通缉的要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