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定的战争计划应该首先得到相应国际协定的保障,这些协定保证有可能调遣尽可能多的联合力量去对付敌对国家,或者至少可保证分割敌对国家的大部分国土。同时,这种准备应该规定和保障战时维持经济联系或突破封锁的途径。
国家武装力量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行建设,并至少应与战争第一阶段提出的目标相适应。尔后要根据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动员情况,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对武装力量技术保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必要的改变。这种事实我们在帝国主义战争全期都能经常看到。
战时参军的受过军事训练的居民数量极大,这就明确提出了对居民实行军事化,亦即对和平时期未能参军的那些人员进行军事训练的任务。
由于现代战区的纵深明显增大,由于危害性大的破坏活动已发展到深远后方,而这种活动将使国家承受一系列额外的军事负担(防空中化学袭击、保卫重要目标、大规模军事卫生勤务等),民兵建设的原则是争取不仅在平时,而且在战时都要使其有用武之地。由军队去完成所有这些任务将是无法承受的重负,因此,要由军事化社会组织、各种协会,等等,来帮助国家,战争计划也要充分考虑到这点。
战争计划要使武装力量建设与战争目的,以及与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与工业动员相适应。这种关系还会继续发展,涵盖整个国民经济动员。这种互相适应还具有反向作用:当今所有国家都根据战争的需要发展本国的国民经济。
战争计划至少应对战争第一阶段作出极为具体的规定,它当然不可能不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影响。解决工业(特别是能源经济、化学工业等)配置问题,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经济需求,而且要考虑未来的军事需求。
战争计划要妥善考虑到己方和敌方大工业配置问题和电气化系统,从而根据有关战区的地理和统计资料,根据敌军展开情况,为进行战役计算提供原始数据。在战区保障和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役保障方面,战争计划要规定交通线(铁路、公路与汽车运输、河流、航空线)的相应发展、电报电话通信和无线电网的扩大、专用机场网的建设、防空(防空中化学袭击)的组织,其中最后一项要求建立专门的观察和联络网,并且拥有积极和消极的空中化学兵器。
战区的工程防御准备和筑城准备要在新的条件下进行。在陆地战区,要建立筑垒地域,取代主要对海战还有作用的要塞。
战争计划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使国家在思想上做好参战准备,就是宣传在资产阶级国家中掩饰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那些思想。这种准备不可能不规定一系列能够缓和尖锐社会矛盾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战争计划的拟制将超越军事机构的权限范围。所有现代国家的政府都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国家政治在总体上指导战争的同时,应该十分慎重地对待影响战局或战役进行过程的因素。战争经验表明,保持政治与国家武装力量作战活动之间正确的相互关系,是取得现代战争胜利的保证,而这些作战活动是在完成局部任务和实现战争目的过程中进行的。相反,对这些武装力量的作战活动干预过多,则经常导致失败。因此,铁的意志、坚忍不拔、善于为实现战争的基本目的而放弃次要的利益,是战略性战役的发展得到最可靠保障的条件。
联盟战争战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实力也会直接反映在战争的地理形式中。
例如,海上贸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力图扩大自己的市场,为夺取和固守殖民地,保护通往殖民地的海路而进行人数众多的海上战争。陆上资本主义国家则为了扩大领土和夺取出海口进行人数众多的陆上战争。
它们在到达海洋后,就在随后的发展中力图建立最强大的海军,觊觎海上霸权。德国帝国主义在1914年前就给我们提供了那样的例子。在沙皇俄国也能看到那样的趋势。美利坚合众国也正在走上这条道路,加紧准备在太平洋发动海上战争。
帝国主义战争有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拉进战争的趋势。在1914‐1918年战争期间,两个帝国主义集团经历了扩大敌对联盟的持久过程。扩大的结果对协约国有利而对同盟国不利。
在联盟战争中,不同战争阶段形成的力量对比差别很大。在1914‐1918年,三国同盟丢掉了意大利,而法俄同盟&ldo;得到&rdo;了英国。这样,德国和奥地利一方加入了反对协约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俄国和塞尔维亚)一方的斗争。后来在不同时间依附同盟国的有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依附协约国的有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当俄国停止参战后,美利坚合众国站在协约国一边积极参加了战争。
联盟扩大的特点给战争进程、给帝国主义战争的战略留下了特别的印记。这一战略不仅应该考虑到联盟武装力量编成中的变化,而且应该考虑到各个盟国经济的差异和国民经济动员特别是工业动员的条件。
从保持进行战争所必需的资源与保障深远后方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一方面是人力资源,一方面是工业资源、工业原料、燃料和粮食)协调的观点看,扩大联盟并非总是有利。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战争物质资源的增长性质有明显差异。军事技术装备的迅速发展可能伴随着受过训练的人员和新编部队的同步增长,但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军事技术装备的发展将伴随着兵源的枯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