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居正的劝架,我们可以看到张居正对高拱的维护;从殷士儋对张居正&ldo;亦誶而对&rdo;,也就是殷士儋对张居正的指责,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包括像殷士儋等人都认为张居正跟高拱是一个鼻孔出气的。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据《明史》记载,高拱在跟赵贞吉的斗争中,张居正是站在高拱的立场上出过力的。《明史张居正传》里更明确地说到,高拱第一次辞职复出,是得益于&ldo;居正与故所善掌司礼者李芳谋如用拱&rdo;,这里的&ldo;故所善掌司礼者李芳&rdo;是指司礼监大太监李芳,就是说高拱之所以能官复原职,是张居正和李芳共同谋划的。
要是张居正真的跟高拱明和暗斗的话,他有必要下功夫让高拱重回内阁来吗?
所以说,这时候的张居正,至少在政治立场上还是把高拱视为是同盟的,而在宰相打架事件中,他能挺身而出,不让高拱身陷尴尬的斗殴场面,说明他在私人情感上也是把高拱是视为朋友的。
从这起&ldo;宰相打架事件&rdo;,我们可以看到的第三个关键,就是高拱这个人的性格缺陷了。
《明史》在说到他跟内阁其他成员的矛盾时也说他:&ldo;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rdo;意思就是说他肚量小,不能容人,又不能忍事,尤其喜怒形于色,跟很多人都搞不好关系,连他身边儿的人都跟他处不好。
我们说政治这个东西,有一半倒在于人事,你说你跟人都搞不好关系,又怎么去成事呢?
所以高拱这种性格也就为后来的政治危机埋下了祸根。
至于这个祸根是怎么埋下的?《明史》作为一种正史,为什么会认为张居正是阴谋陷害高拱的幕后黑手?《明史》又为之提供了哪些证据?而这些证据到底是否可信?我会在下两讲为大家详细剖析。
所以请看下集:《可疑的&ldo;勾结&rdo;说》。
第十讲可疑的&ldo;勾结&rdo;说
在隆庆五年有名的&ldo;宰相打架事件&rdo;中,山东大汉殷士儋差点儿在大庭广众之下把高拱揍了一顿,多亏张居正挺身而出,才把这位高阁老从殷老粗的拳头下解救了出来。
殷士儋虽然打人未遂,但也不好意思再在官场混了,自己卷铺盖走人了。高拱总算心理能平衡了。
殷士儋一走,这时候,内阁里就只剩下了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
这一年的十二月,高拱迎来了他六十岁的生日。按《明史》的说法,这时候,高拱与张居正原来非常要好的朋友关系开始迅速恶化了。由明争暗斗,一下子就进入了生死搏斗。
跟所有残酷的政治斗争一样,最后张居正取了绝对的胜利,而他取得胜利的手段‐‐按《明史》的说法来看‐‐那是不怎么光彩的,也就是说是耍了阴谋的。
因为《明史》是一部正史,所以这种所谓的阴谋论的说法在后来就非常盛行。有关张居正的各种文学作品以及影视艺术作品,也基本上都按这个思路去大肆渲染这段尔虞我诈的斗争。
但我个人极不认同《明史》的这种说法,这两讲我们就来辨析一下,看一看历史的本来面目到底是怎样的。
矛盾
我们通过&ldo;妙计初安天下&rdo;的国防大事和&ldo;宰相打架事件&rdo;的生活小事,分析了高拱与张居正在政治上的同盟关系,以及他们在生活上的朋友关系。如今要说张居正阴谋陷害了高拱,我们就要首先来看看,为什么两个人原来那么好的朋友关系也会恶化呢?
根据《明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总结出,导致高拱与张居正关系恶化到生死搏斗前的矛盾只有以下两点:
第一,当然是因为徐阶对张居正的重用,这个我们以前反复提过。
徐阶扳倒严嵩后,在隆庆元年开展了拨乱反正的工作。《明史&iddot;高拱传》说徐阶&ldo;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rdo;,意思就是徐阶跳过内阁里的其他成员,尤其是跳过了隆庆最敬爱的老师高拱,单独与内阁里当时地位最低的张居正谋划这件事,这使得高拱心里很不平衡。
当然,我们以前也分析过,高拱&ldo;心弥不平&rdo;,不平就是不服气,既然是不服气,那主要还是针对徐阶而言的,在这个过程中,顺带着对张居正有点意见,也应该不是主要方面。
第二,是因为徐阶的儿子。
徐阶倒台之后,高拱复出。说到他复出,我们上一讲说过,这其中还是张居正跟大太监李芳共同策划的,也就是说是张居正出了力高拱才重回内阁的。高拱回来后就要找机会报复徐阶,《明史&iddot;高拱传》的说法是:&ldo;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隙,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rdo;就是想法设法地想罗织罪名陷害徐阶。
现在徐阶已经无权无势了,那就是&ldo;人为刀俎,我为鱼肉&rdo;。尤其是徐阶的儿子原来在仗着老子的权势在地方上横行惯了,这就给高拱找到了把柄。后来,高拱指使地方官把徐家的地也没收了,把徐阶的两个儿子也发配到了边疆,当时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高拱这才收手。
想想在看不下去的人中,肯定会有一个人,这就是张居正。
徐阶是他的恩师,退休前还叮嘱过他要他照顾他那几个不争气的儿子,现在高拱这样挟私怨报复,张居正内心里当然不会没想法。他虽然深知高拱为人气量不大,但还是不避嫌,主动出来为徐阶说话。《明史&iddot;张居正传》说他为了徐阶的事,&ldo;从容为拱言,拱稍心动&rdo;。就是说张居正劝说高拱放过徐阶,由于义正辞严、态度从容,甚至连高拱也被说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