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辅佐曹操十几年,在选拔&ldo;文武群才&rdo;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史书上称崔琰&ldo;清忠高亮&rdo;,说他&ldo;量才录用&rdo;,而且从不讲情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后来,曹操因为有人说他&ldo;傲世怨谤&rdo;而把他杀了,曹操怎会随意相信别人说崔琰的坏话呢?其实,崔琰&ldo;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rdo;才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
曹操不仅处理了崔琰,并且还因此牵连到毛玠。这个毛玠,正是向曹操提出&ldo;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rdo;两大根本方针的那个治中从事。崔琰死时,尚书仆射毛玠因感伤崔琰&ldo;无辜&rdo;而死,被人告密。好在官员们替他求情,曹操只是把毛玠罢官归家养老了事。比较而言,还算善始善终,值得庆贺。
曹操常叹息娄子伯说:&ldo;子伯出的计谋,我比不上啊。&rdo;而且随着声望日隆,曹操渐渐感觉到娄子伯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威,因而就下令将他杀了。由此看来,谁要超过曹操的威望,触碰了他的权威,曹操就会毫不留情地予以绞杀,杨修之死也是明显的例子。杨修时常能猜出曹操的想法,曹操的一些举动,杨修也能琢磨个八九不离十。这还了得,我的心思你都知道了,我的威严何在?最后曹操用扰乱军心之罪名将他处死。
曹操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处处维护他的绝对权威,就是在日常生活上,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大白天睡午觉,告诉他的宠姬,过一阵就叫醒他。而时间到了,这位宠姬见他睡得很香,不忍心喊醒他,让他多睡了一会儿。岂知这一下,犯了曹操的天颜。这个宠姬弄巧成拙,惹了大祸。曹操自己醒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她乱棍打死了。此事联系他因曹植的妻子违反他的家规,身穿锦绣华丽的衣服而被赐死这些事来看,倒真是一贯作风。
我们当然反对曹操的杀人行为,但作为领导人,维护自己的权威还是必要的。领导者不能太软弱,否则很容易造成上令下不通。有时候必须坚定不移,保持自己的权威。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曹操的和蔼可亲和威严有加总是拿捏到位,不露声色。别看平时感觉有点别扭,但是权威的用处通常表现在下达命令和分派任务上。作为领导者要勇于说&ldo;不&rdo;,发现问题,当机立断,既有利于解决问题,也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如果你认为一个指令完全没有问题,那就需要有人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说了就不可以轻易变更。这直接关系到权力的影响度和威信的分量。一旦改变,再去执行当然效果就差了一大截。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王者发令,重于泰山。说到做到,是树权立威的妙法。
曹操当然知道自己的身份,也知道权威的重要性,所以平时就注意给人以威严的感觉。这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曹操长期身居高位形成的习惯。
保持了自己的威严,在无形中形成的威势,给他的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行为有时比语言更重要。领导的身份权威,很多往往不是由语言,而是由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聪明的领导者尤其如此。所以,曹操有诸多惊人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
利益为重 亦敌亦友对刘备
&ldo;朋友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rdo;,在曹操眼中,别人都是他实现梦想的阶梯。也就是说,是敌是友完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他会对你热情款待,但是仅限于对自己有用时。一旦对自己没有用处甚至对自己不利,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与之一刀两断。
曹操同刘备是同龄人,在三国时期,一个被称为&ldo;英雄&rdo;,一个被称为&ldo;奸雄&rdo;。曹操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向,刘备也要匡扶汉室,二人既争人才也争天下,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较量。在曹操看来,刘备政治才能突出,又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确实是个大英雄,有广泛的号召力。所以,有一段时间,曹操曾留他在军中。曹操考虑到留着他对自己招揽人才颇有吸引力,所以才没有杀他。
曹操东征徐州时,刘备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前往救援,被陶谦表举为豫州刺史。陶谦死后,刘备不费吹灰之力接替陶谦成了徐州牧。
占据淮南的袁术也想扩展地盘,对刘备轻易获得徐州非常不满,曾多次对他发动进攻。曹操为了稳定自己的根据地兖州东部边境的局势,同时也为了利用刘备来牵制袁术和吕布,对刘备采取了拉拢的策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表荐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并趁机对刘备集团逐步进行分化瓦解,融入到自己军队中。汉献帝都许后,曹操特地写了《表麋竺领嬴郡》一文:
泰山郡界广远,旧多轻悍。权时之宜,可分五县为嬴郡,拣选清廉以为守将。偏将军糜竺,素履忠贞,文武昭烈。请以竺领嬴郡太守,抚慰吏民。
糜竺字子仲,东海人,祖上经商,有雇工上万人,资产颇为丰厚。原为陶谦别驾从事,后奉陶谦遗命迎刘备为州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被吕布打败,家眷被俘。此时,糜竺不仅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大力支持刘备,使之得以重振人马,而且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
曹操表荐糜竺为嬴郡太守。嬴郡,郡治嬴县,是从泰山郡划出的嬴、武阳、南城、中牟和平阳五县。糜竺却没有接受曹操的表荐,仍然跟着刘备。曹操还同时举荐了糜竺的弟弟糜芳,让他去做彭城相。糜芳也没有到任,可见刘备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