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智囊团首先成功地为曹操谋求到了政治优势。洛阳自董卓之乱以后,早已残破不堪。汉献帝还都以后,朝廷百官朝拜都立于野草之中,无粮可吃。各州郡的牧守们都拥兵自重,谁也不肯前去勤王,过问皇帝的难处。
此时,曹操的智囊团为曹操出了很好的主意。荀彧进言说:&ldo;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幸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rdo;曹操大喜。
荀彧的话为曹操起兵找到了很好的借口:皇帝遭受困难,江山蒙尘,正应趁此机会首倡义兵,推戴天子,以从众望,借以成就宏图伟业,这是天赐良机。这一番话促使曹操速做决策,立即派大将曹洪领兵西迎汉献帝,走出了挟天子的第一步。接着,曹操又与董昭结为好友。董昭又为曹操出一良策:&ldo;明告大臣,以京师无粮,欲移驾幸许都,近鲁阳,转运粮食,庶无欠缺悬隔之忧。&rdo;于是,向皇帝奏请:&ldo;唯移驾幸许都为上策。&rdo;曹操又以近粮无忧为借口,将皇帝及百官调离旧都洛阳,使杨奉等心中不服的大臣虎落平原。至此,挟天子之谋划成熟了。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了政治上的天时。他分封了自己的谋臣武将,又形成了强有力的军事集团,而且向外采取军事行动也往往打着皇帝的旗号,百姓也是一呼百应,为他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乎每一个高明的谋略后面,都会有一个或多个高明的谋士。作为阴阳谋略宗师的曹操身后则有着众多的军师和人才,这些人才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因而从不同的侧面提供给曹操许多发人深省的智策,使曹操能够跳出个人思想的局限成为一个眼光长远的谋略大师。在很多时候,旁观者比当局者更清楚眼前的形势,当局者如果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处事就会更加明智。曹操采纳荀彧、董昭的计策,少走了许多弯路。由此可见,变集体智慧为自己智慧是曹操最大的谋略。
战争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于战局的分析,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在战斗中以逸待劳坐收渔人之利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军事策略之一。尤其是当战局形势尚不明朗,无法判断最方的胜负时,采取智囊团的策略应该成为一种决策制度。
曹操有一个优秀的智囊团。古往今来的许多领导者要想成就大事,都离不开形形色色的智囊。俗话说:&ldo;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rdo;我们做事业要像曹操一样不仅依靠自己,而且还要依靠别人的智慧,以求生存、谋发展。自古善于借用别人智慧的人,都具有开阔的眼界和灵活的思路。
智囊人物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所谓食客、谋士、军师、谏臣,这些人为当时的统治者出谋划策,安天下、镇国家、御外侵。历代统治者也都懂得,要巩固自己的基业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单凭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因而不少统治者广纳贤士、贤臣、谏臣。例如:秦始皇招纳李斯、韩非等人才;刘邦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贤士;刘备更是&ldo;三顾茅庐&rdo;,请求诸葛亮出山……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谋士都为当时的统治者贡献了巨大的智慧。
第三篇 政治方略‐‐威加四海的政治手腕
第一章 崭露头角:初入仕途敢作敢为
维护公权 政治明星新起步
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20岁的曹操被地方推举为孝廉。有了孝廉的资格,就可以做官了。曹操开始时被任命为郎(帝王侍从官的总称),接着由尚书右丞、京兆尹(相当于郡太守)司马防(字建公,司马懿父亲)推荐,出任洛阳北部尉,正式踏上仕途。
曹操在洛阳北部尉任上兢兢业业,最大的成就是棒杀了大宦官蹇硕的叔父,狠狠打击了皇亲国戚、豪强的嚣张气焰。而且事情办得滴水不漏,使得那些憎恨他的人无法开口,只好找个理由将他赶出京城,去做了顿丘令。但他的雷厉风行、不畏权贵的整治作为毕竟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声望。
曹操对自己初登仕途所取得的这一成功,也一直不能忘怀。后来,他在当了魏王之后,还特地把推荐他做洛阳北部尉的司马防请到邺城,设宴款待。在畅饮抒怀时,开玩笑地说:&ldo;建公老先生,您看我还可以去做尉吗?&rdo;司马防巧妙地回答说:&ldo;当时我推举大王时,大王正适合做尉啊!&rdo;曹操听了,哈哈大笑。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曹操离开京城洛阳,去顿丘做县令。后来曹操带兵南征孙权,临行前勉励他儿子曹植说:&ldo;我过去任顿丘令时,年龄才23岁。回想当时的所作所为,无悔于今天。&rdo;说明曹操在任顿丘令期间,对自己的表现与作为还是很满意的。
曹操出任顿丘令不久,就被朝廷召回任为议郎。议郎的职务是顾问应对,可参与时政的议论。议郎属于闲职官,没有具体工作,没有实权。次年,即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汉灵帝听信宦官的诬陷,废掉宋皇后,宋皇后的父亲宋酆及其几个兄弟被杀死。曹操的堂妹夫宋奇因是宋皇后的同宗也被杀。曹操平时刚直不阿,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出京城。再加上有了这档子事,宦官们捕风捉影,把曹操也牵连上了,因而将其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