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作为,往往是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的。如果你所设定的人生角色背离了时代的主体需要,那么你对历史进步的贡献以及你在历史上所留下的影响就会相对弱小。历史上不是有&ldo;昔君好文臣好武,君今好武臣已老&rdo;的喟叹吗?从大的方面来说,&ldo;治世&rdo;时代有&ldo;治世&rdo;时代的主体需求,而&ldo;乱世&rdo;时代有&ldo;乱世&rdo;时代的主体需求,如锄强济弱、安定天下等。因此,时代特征不同,需要的英雄人物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曹操生于一个&ldo;家家欲称帝,人人欲封侯&rdo;的时代,名人英雄辈出。唯独曹操最终能够傲立于群雄,成为一代雄杰。那么,曹操是怎样称雄于乱世的呢?他成霸之业的经历清楚地昭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应当掌握时代特征,给自己准确定位,据此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曹操出生在东汉桓帝在位年间,少年岁月也在桓帝时代度过,步入&ldo;弱冠&rdo;之年时,正值灵帝(刘宏)在位前期,被授为洛阳北部尉。他的后半期生活在汉献帝时期。
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特征非常明显:一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大权旁落,落寞无能。桓帝、灵帝、献帝三代,一代不如一代。或由外戚掌政(如桓帝在位初期以梁冀为首的外戚掌政),或由宦官专权(如桓帝、灵帝在位时均如此),或由军阀操纵权柄(如献帝即位初期为军阀董卓操纵实权),皇帝实际上已成为傀儡。二是封建统治集团诸势力间的争斗异常激烈、残酷。桓帝、灵帝在位期间均发生&ldo;党锢之祸&rdo;,外戚、宦官、&ldo;党人&rdo;等集团势力无不阴谋诛杀异己,独手专权。三是由于官府横征暴敛,致使大量百姓破产,无法生存,因而统治势力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四是大小割据军阀不但图谋久霸一方,而且梦寐以求扩大地盘,因而连年混战不休。
曹操掌握军政大权的后期,&ldo;三国鼎立&rdo;之势已见雏形。虽然仍有战争,但毕竟是相对稳定时期。而东汉末年,则是朝廷腐败、军阀混战,社会剧烈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尽快解除混乱状态,达成统一的愿望非常强烈。曹操正是面对这一&ldo;乱世&rdo;来设定他的人生角色。
曹操认为,这样一个动乱之世应是一个需要济弱锄强、一统天下、安定社会、&ldo;取威定霸&rdo;的英雄时代。因此,曹操一开始就按照英雄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曹操从开始只是梦想做一名将军,逐渐调整、提高自己的志向,到最后想要匡扶天下,成就一代霸王之业。可以说,正确的定位给了他向上的动力。
以屈求伸 厚积薄发成大事
《扬雄传》中有:&ldo;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rdo;表明能屈能伸方能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屈是为了更好地伸,是为了积蓄伸的力量。不屈难以伸展,不屈则力从何来?以屈求伸,是力量薄弱,身处逆境中的胜利之道。
从古至今,无论取得多大成就的人,不可能总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都有他屈身的时候。就屈身而言,有的人只对他的荣辱成败起决定作用的少数人屈身,有的人则可能向多数人的利益而屈身。你可以钦佩或鄙夷某一种&ldo;屈身&rdo;行为,但要学会区分不同的&ldo;屈身&rdo;行为,因为这是区分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或成就的关键因素。
委曲求全,可能是形势使然,也可能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更上层楼而采取的策略。曹操的屈身之举,可以说二者兼备。
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但他不因如此而垂头丧气,而是屈身在陈留太守张邈的身边,起兵后在给养等方面也须仰仗张邈的接济。因此,在起兵之初,曹操屈身以事之,并主动接受他的节制。不久,曹操随张邈来到酸枣前线,代理奋武将军之职。和后来成大事的其他人一样,曹操一方面屈身于张邈,受他的领导和节制,另一方面也在乘机积蓄自己的实力,以为后来开辟自己的天下打基础。
曹操前往酸枣途经中牟时,该县主簿任峻率众前来投附。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骑都尉,并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
骑都尉鲍信和他的弟弟鲍韬也在这时起兵响应曹操。鲍信是个颇有见识的人。董卓刚到洛阳时,他就劝袁绍说:&ldo;董卓拥兵自重,心怀篡逆之心,如不早想办法对付,朝政将会被他控制。应当乘他新到疲劳的机会,发兵袭击,可一举将其擒获。&rdo;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兵。鲍信见袁绍不能成事,便回到家乡泰山,招募了步兵千乘。曹操刚起兵,鲍信便起兵响应,同时来到酸枣前线。曹操和袁绍推荐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当时,袁绍的势力最大,不少人趋奉他,只有鲍信对曹操说:&ldo;有大谋略的人在世上找不到第二个,能统率大家拨乱反正的,只有您一个人。而那些刚愎自用的人,即使一时强大,最后也是要以失败告终。&rdo;于是,他同曹操倾心交往,曹操也把他当做知己看待。
曹操对自己所&ldo;屈身&rdo;的人也总是尽心尽责,勇敢承担自己所应当承担的任务,希望共同支撑危局,共图大业。但是,要成大事也不能久居人下,因为其志向和行事风格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也不会一味屈就,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