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秦国被关了25年&ldo;禁闭&rdo;,虽经秦献公奋起直追,但国力还处于艰难起步阶段,又被黄河、崤山天险阻隔,在短期内难以对魏国构成较大的威胁。
随着齐国的崛起,特别是在淮、泗之间的平原地带圈出了一个势力范围,与魏国的东部&ldo;亲密接触&rdo;。因此,让魏国感受到巨大威胁的,是无险可守的东面。
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将都城从西部的安邑迁往东部的大梁(即今河南省开封),以增强东面的军事力量,对抗齐国在淮、泗之间圈出来的势力范围,为逐鹿中原抢占先机。
自此,魏国又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
经济方面,魏惠王立足于改善民生、发展农业生产。
尽管在魏文侯时期,李悝变法极大地解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束缚,魏国农业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历经魏武侯时期的频繁战乱,魏国不仅国力消耗殆尽,经济发展也遭到极大的破坏。
为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继李悝废除井田、实行农田私有化后,魏惠王在公元前361年实行了更进一步的土地私有化改革‐‐将原本属于国有、实际上也就是君主所有的山林水泽无偿分配给百姓经营。另外,魏惠王还兴修水利,开凿运河、构筑黄河大堤,特别是在公元前360年扩建鸿沟。这条运河的北端连接黄河,向东流经大梁,折向东南流向淮河支流的颍水,是魏国东面与淮、泗诸侯的交通要道。鸿沟的扩建,既增强了魏国对东部小国的控制,又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环境,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实行这些利民政策后,魏国的农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也异常高涨,农业经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直接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
外交方面,魏惠王为了缓解两面作战的压力,重新回到了三晋联合的老路。
由于韩国在三晋中实力最弱,魏、韩两国的结盟过程比较顺利。公元前366年,魏惠王与韩懿侯在宅阳见面,魏国与韩国正式结盟。
小兄弟韩国好说话,但赵国疆域广阔、实力不可小觑,再加上魏国在以往几次三晋联合中总是反复无常,魏惠王与赵国结盟的心愿一直未了。
公元前362年,赵国拉着韩国攻打魏国,魏惠王任命公叔痤为将,在浍水以北打败韩、赵联军,生擒赵军将领乐祚,并趁势攻占了赵国的皮牢。
随着秦国、齐国对中原的军事压力逐渐增强,三晋深感如果不抱成一团,很难应对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公元前357年,魏惠王与赵成侯正式会盟。至此,三晋再一次结成同盟。
除此之外,为了全身心地对付齐国,魏惠王还要随时提防着宿敌秦国。
公元前358年,魏惠王开始在国境西部修筑长城,公元前352年又大规模扩建,防范秦国随时可能的背后一击。
魏惠王采取的全方位应对措施,给魏国的强盛征程又踩了一脚油门,为魏国与齐国争霸争取到了有利的国内外环境。
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前往大梁朝见魏惠王,标志着魏国重新控制了淮、泗地区,魏、齐争霸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出乎意料的是,逐鹿中原的战火还没有在魏、齐之间燃起,赵国的都城邯郸再次告急,这座都城怎么如此杯具?
7 抄你后路没商量
三晋结盟了,但邯郸城里的赵成侯不会忘记,这座城池刚刚成为都城的时候,就遭到魏国大军的围困。对于反复无常的魏国,赵成侯始终存有戒心。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应该在几棵树上多试几次!
公元前357年,赵成侯与魏惠王正式结盟,第二年,赵成侯又分别在阿、平陆与燕文公、齐威王会盟。在魏惠王看来,首鼠两端的赵国,就好比&ldo;三晋联合&rdo;大餐里的一只蟑螂。
平心而论,赵国对魏国的不信任由来已久。回顾一下魏国与韩、赵两国的关系史,&ldo;一统三晋&rdo;的迷梦就像是一个幽灵,时隐时现地徘徊在魏国的天空。
当国家强大时,魏国君主就对韩、赵舞枪弄棒;当遭到打击时,魏国君主又拉拢韩、赵来做垫背。跟着魏国坐了几十年的过山车,弱小的韩国基本上是闭着眼睛打酱油,赵国则晕得天旋地转、眼冒金星。
接下来的发展证明,赵成侯的担忧并非庸人自扰。
经过一系列变革,魏国国力得到较大恢复,在西面稳住了宿敌秦国,东面则破坏了齐国在淮、泗之间圈定的势力范围,&ldo;一统三晋&rdo;的迷梦再一次萦绕在魏惠王的脑海,他又准备向&ldo;本是同根生&rdo;的赵国动武了。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魏国军队剑锋北指,浩浩荡荡开向赵国都城邯郸。时隔32年,邯郸城再次陷入魏军的重重包围。眼看都城危在旦夕,赵成侯派人火速向自己的盟友、也是魏国的潜在劲敌齐国求救。
救还是不救,这是个问题。
齐威王像当年的齐桓公一样,再次召集大臣发扬民主。这一次参与讨论的是宰相邹忌、段干朋两个人。
邹忌认为,魏国打赵国,跟齐国没有一毛钱关系,咱们最好别凑这个热闹。你能有多少钱,敢上街扶老人?‐‐等等,莫非穿越了?怎么跟26年前另一个邹忌的说辞一模一样?莫非名字相同,观点也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