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衡哲听着这位当事人讲他的故事,摄像机的灯光照得她精神不能集中。她知道,这位当事人已经无数次写过他在1919年的&ldo;五四&rdo;运动和1935年的&ldo;一二&iddot;九&rdo;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的回忆闪烁着许多被官方认可的英雄色彩,这些英雄色彩在张申府的叙述中是没有的。与他不同,张申府只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他只是不自觉地被一起自发的学生游行事件拖了进去。&ldo;他不认为需要加进警察啊、水炮啊等等惊险的情节&rdo;。
关注清华大学校史的清华退休教师虞昊告诉记者,他查阅了1935年12月23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707号,上面刊登了北大、清华等6所大学校长联名告同学书。&ldo;经过几天的实地调查&rdo;,校长们告诉学生,&ldo;9日北平学生游行,并无女生受伤致命之事。至于城内各校所传清华有学生伤亡之谣言,查明亦非事实&rdo;。
结合他看到多种清华老校友的回忆文章,虞昊开始质疑长期以来人们所接受的&ldo;一二&iddot;九&rdo;叙述。在他看来,个别学生领袖以大无畏气概&ldo;英雄造时势&rdo;的说法,也许不那么准确。
对于革命,张申府曾说过这样的话:&ldo;革命被人误解了。革命是一桩人为的自然的事。革命是不得已的。然而人乃以为名贵。然而人乃以为名高。&rdo;
在见惯了太多出于种种原因而被扭曲的历史叙述后,张申府被视为一位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ldo;幸存者&rdo;。他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幸存者之一,是&ldo;一二&iddot;九&rdo;运动的幸存者之一,也是中国思想界曾经有过的那个多元格局的幸存者之一。所以有人感叹:&ldo;这位杰出的人物竟然在现代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被忽略了,简直不可思议!&rdo;
舒衡哲写出以&ldo;说出真相的时间不多了&rdo;为题的《张申府访谈录》后,曾谈及指导她完成这一访谈的历史哲学,她引述了这样一种呼吁‐‐‐历史学家应当停止说教式的编史工作而去倾听幸存者的声音:&ldo;历史学家是回忆的医生,医治创伤、医治真正的创伤是他的光荣。作为医生,他必须不顾医学理论而采取行动,因为病人患了病。所以,历史学家应该在道德压力之下行动起来,去恢复一个民族的记忆。&rdo;
曹聚仁: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曹聚仁(1900-1972)浙江金华人,作家、记者、学者,一个传奇人物。
曹聚仁踏上罗湖桥,一步一回头。前面是香港,后面是大陆,他&ldo;如屈原一样眷怀反顾,依依不忍去&rdo;。
1950年,到香港第四天,曹聚仁在《星岛日报》的专栏&ldo;南来篇&rdo;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第一句就是&ldo;我从光明中来!&rdo;他赞扬&ldo;中共治天下非常成功&rdo;,但又以不偏不倚的&ldo;中立派&rdo;自居,对肃反、土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异议。
这样一个备受各方瞩目的人物,发出这样的声音,顿时引来舆论大哗。反对共产党新政权的人,指责他&ldo;对于中共大力而深心地似帮闲而帮忙,实际上帮凶,做中共文特文工所不能做的工作&rdo;,称&ldo;《南来篇》是矫情之作……称大陆是光明的地方,但自身却又舍光明而远徙&rdo;。
另一方面,左派文人却视曹聚仁为&ldo;反动文人&rdo;,认为他在文章中&ldo;一连串散布着毒素,我们不能再缄默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抨击这些毒素的充分权利,指出这些毒素,提高读者警惕,作为一个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更有这些充分的权利&rdo;。
这场&ldo;围剿&rdo;整整持续了20个月,批曹的文章,经人剪存,竟达800余篇。
事实上,曹聚仁在恪守中立、独立原则下,确实潜藏着内心的矛盾。1950年6月,他赴港之前一个月,艾思奇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说中谈道:&ldo;一块砖砌到墙头里去,那就推不动了,落在墙边,不砌进去的话,那就被一脚踢开了!&rdo;曹聚仁读后感触很深,他写道:&ldo;……像我这样离开了齿轮的地位,到自由主义的圈子中来,对于我以后的命运,关系是很大的。我也如屈原一样眷怀反顾,依依不忍去,然而我终于成行了,这也是我心理上的矛盾。&rdo;
有研究者对曹聚仁的定位是&ldo;自由报人&rdo;,并且指出,他的&ldo;自由&rdo;并非源自现代西方自由主义,而更像是讲究自由自在的中国文人传统,正如他自己所言:&ldo;我这个人,从来不领导别人,也不让别人来领导我。&rdo;
因为1950年这个&ldo;自由&rdo;的选择,曹聚仁在大陆和台湾几乎被湮没。虽然,他22岁时就笔录了国学大师章太炎奇崛深奥的讲演录,并以此出版了《国学概论》,被视为章太炎的关门弟子;虽然,他仅毕业于一个5年制师范学校,但却昂然走上复旦、暨南等大学的讲坛,当了20多年的教授。
抗战期间,他投笔从戎,深入前线,是最先报道台儿庄大捷和首先向海外披露&ldo;皖南事变&rdo;真相的著名记者。
台湾作家回忆,当年岛内视曹为毒蛇猛兽,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胆敢偷偷带进台湾,&ldo;一旦被发觉,坐牢,绿岛管训,都很难说。&rdo;
大陆一方,也是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出版了少量的曹著。直至今日,提及曹聚仁,最好的定语不是其他任何身份,而是&ldo;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曹景行的父亲&rdo;‐‐‐知道&ldo;名嘴&rdo;儿子的多,而知道&ldo;名家&rdo;父亲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