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评传》作者:欧阳哲生【完结】
内容简介
《严复评传》展现严复一生的心路历程和学术活动,着重对他早年求学经历、维新文化观、西学译述、老庄评语及其中西文化观等问题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重新解释了他的晚年思想,从而将这位文化巨子的历史形象清晰地勾勒出来。在此基础上对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了新的探索。
作者简介
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思想家,翻译家,文学家、著名学者。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孤寂先驱:早期求学生涯
第1章 孤寂先驱 早期求学生涯
谤毁遍天下,而吾心泰然。自谓考诸三王而不谬,俟诸百世圣人而不惑,于悠悠之毁誉何有哉!‐‐郭嵩焘:《致朱克敬》
1840年以降,西方近世文明以其无可抗拒的强大优势,狂风暴雨般冲刺、震撼着东方的古老文明,给中华这个老大帝国以空前的挫辱。本来这场以战争形式所表现的冲突,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冲突,是&ldo;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rdo;[1]。但当时的中国人除了为之震惊外,却看不出隐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意义。极个别先进分子经过上下求索,从挤开的门缝,依稀看到外间照射进来的一线光束,找到了自己与时代的结合点,从而也大体找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正确指向。严复的早期生活道路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他从传统私塾,走向洋务之&ldo;新学&rdo;;再远涉重洋,去西方寻求真理,走在时代的前列。其间历尽人间沧桑,饱尝时代风雨的洗炼,然而他却有幸使自己成为一个先进的中国人。
1&iddot;1 寒窗苦读的少年
严复晚期在给他的弟子熊纯如的一封信中,谈及他对子女教育的意见时说:&ldo;复教子弟,以现时学校之难信,故宁在家延师先治中学,至十四五而后,放手专治西文,一切新学皆用西书,不假译本,而后相时度力,送其出洋,大抵八年而后卒业,至于所治何科,所执何业,亦就少年性质之所近而喜好者,无所专尚也。&rdo;[2]严复所设想的这种青少年教育模式及其学习进程安排,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他个人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回溯他的早期求学生涯,我们就可获致这一认识。
严复于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十)诞生在福建侯官(今闽侯)县阳崎乡一个儒医家庭。初名严传初,乳名体乾;考入马江船政学堂,易名宗光,字又陵;走入仕途时始用严复,字几道;晚年号愈懋老人,又别号尊疑尺庵,别署天演宗哲学家。民国时期,因侯官并入闽县,故又被人称为&ldo;闽侯&rdo;。[3]
侯官地处东南之隅,不过弹丸之地。在晚清,此地却迅速崛起了一批知名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林昌彝、林纾、刘步蟾、林永升、萨镇冰、方声洞、林旭、林觉民等,这些历史人物在各个领域均取得出色成就,故时人有&ldo;晚清风流出侯官&rdo;之说。
阳崎&ldo;溪山寒碧,树石幽秀&rdo;。外临大江,中贯大小二溪,左右则有玉屏山、李家山、楞严诸丘壑。就其地理环境而言,可以说是山清水秀。当地土著居民唯严、陈二姓。&ldo;严氏族姓寥落,可序而数者,都数十百家,虽传世逖远,皆相亲附&rdo;。据严复之子严璩回顾,严家先祖为河南固始籍,&ldo;自李唐末造,始祖怀英公讳仲杰,以朝议大夫随王潮由中州人闽,即家于侯官之阳崎&rdo;。高祖焕然,嘉庆庚年(1810年)举人,曾任松溪县学训导。曾祖秉符以后,&ldo;皆以医为业&rdo;,[4]没有走上&ldo;学而优则仕&rdo;的道路。
严复父亲严振先继承祖业,在乡间就业。母亲陈氏为一普通人家女子。严复之上原有一兄,不幸早夭;其下还有两妹。&ldo;
在传统社会,中医本身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也是传统经籍,非一般读书人能阅读;而中医理论中的&ldo;精&rdo;&ldo;气&rdo;说、阴阳说,如不具备一定的传统学术根柢,也很不易理解。严家之所谓&ldo;儒医&rdo;之称、本身就表明中医和传统文化的某种内在联系。严复生长于这样一个家庭,受其家风的熏陶,自然承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严复童年时代的生平事迹,鲜少记载,有一事为人常道。五岁的时候,&ldo;邻有凿井,架高丈余,先生窃登之。俯视井底,大呼圆哉!圆哉!陈太夫人闻而出视,大惊,恐其惧而下坠也,不敢斥言。遂佯为惊状而言曰:&lso;儿能真过人,如凭梯下则更能矣。&rso;及下,始苔责之。&rdo;[5]严复成熟早,父亲望子成龙,期望甚高。他煞费苦心地督促着幼子的学业,以期通过科举的途径获取功名,为这个世代为医的小康之家带来真正的荣耀。
严复七岁开始进私塾读书,跟包括他五叔严昌{火奎}在内的好几位地方耆宿学习。严昌煃字厚甫,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是一位循规蹈矩、不苟言笑的儒生。他希望严复走上科举之途,故所授课程尽是《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由于他老是板着一副冷冰冰的脸孔,加之教学内容枯燥,幼小的严复对他没有什么好感。1863年,严振先聘请同乡著名宿儒黄少岩执教西席。黄少岩先生&ldo;为学汉宋并重&rdo;,传统学术功力深厚,著有《闽方言》一书。课经之余,喜好给自己的学生&ldo;讲述明代东林掌故&rdo;,表现了一个传统士大夫不甘寂寞、经世致用的治学倾向。严复在他门下受业两年,对这位教师十分喜欢和敬重。可惜的是,1865年,黄先生不幸去逝,严复感到&ldo;哀恸不已&rdo;。有的论者认为,&ldo;严复后来把对斯宾塞宇宙论的形而上学旨趣的热忱与对穆勒的归纳逻辑和经验方法的同样的热忱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教师把&lso;汉学与宋学&rso;的价值观结合起来的努力&rdo;。[6]
黄先生临终前,又将严复托付给其子黄孟侑&ldo;继续就馆&rdo;。黄氏父子&ldo;治经有家法,饫闻宋元明儒先学行&rdo;。[7]而严复早岁聪慧,读书勤奋,词采富逸。传说当时他与同学合赁一屋,住在楼上,每夜楼下演戏,好不热闹,他却&ldo;辄命就寝&rdo;。等戏散后,他又起来&ldo;挑灯更读&rdo;。[8]严复早年的这段苦读生活,为其打下了一个学人在封建科举时代必须具备的幼学基础。
1866年7月,福州霍乱流行,严振先染上疾疫,被夺去生命,家境随之陷入窘迫,一家生计只能靠母亲作女红来维持。晚年严复为一幅《篝灯纺织图》题诗的时候。曾经触景生情。他回首少年时期那段艰苦的生活,感慨万千:
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
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
陟岗则无兄,同谷歌有妹。
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
上掩先人骸,下托儿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