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简介 > 第12章(第1页)

第12章(第1页)

1898年的百日维新转瞬即逝,&ldo;戊戌六君子&rdo;血洒菜市口,康梁流亡海外,陈氏父子被革职,永不叙用。湖南新政化为乌有,深受郭嵩焘影响的陈氏父子对康有为他们急躁冒进,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不无异议。陈氏父子也并不认同谭嗣同那种冲决网罗的思想,他们认为,不能以&ldo;宗教家心力的超度&rdo;来代替&ldo;政治家现实的变革&rdo;,在内心深处不赞同激进变革的思路。和康有为等人相比,他们的步子更务实、更稳健一些,然而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感叹的并不是一己的荣辱进退,耿耿于心的是渐进稳健的改革,终究因康有为代表的激进冒进路线而同时夭折,他们对康梁的不满是可以想见的。

黄遵宪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说过:&ldo;几百年积下的毛病,尤其要慢慢来治。这次的失败就是新派人&lso;求快&rso;两个字的失败。&rdo;&ldo;如有一般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可得相反效果的。&rdo;他的话只说对了一半,问题在于一般老辈是不肯出来主持的,陈宝箴只是个异数,可惜偏居湖南一隅,扭转不了大局。

1900年,康有为在海外组织保皇会,试图发起勤王运动,电报密码&ldo;人名&rdo;类中有&ldo;333三立&rdo;的字样,这个&ldo;三立&rdo;不知是否就是陈三立。据说陈三立与组织自立会、计划在长江起事的唐才常也有联系。这一年正好是他父亲陈宝箴猝然去世的年头。物换星移,当1914年夏天,陈三立与康有为在上海重逢时,清王朝已崩溃,回首往事,当年所有的分歧都已不再重要,在阅尽沧桑之后,把酒换盏,他们毕竟同为戊戌维新党人,都是&ldo;先帝旧臣&rdo;,新生的民国对他们而言是那么陌生和格格不入。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上海辛园、杭州丁家山都留下了他们叙旧的声音,徜徉湖山园林之间的身影。陈三立有诗《过康更生辛园寓所庐》,&ldo;重逢历十九年余&rdo;、&ldo;为世杀身宁有补&rdo;是其中的句子。几年后(1917年)康有为60寿辰他送去贺联,康有为70岁时他又写下寿诗。

不过,从刘成禺笔记还是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袁世凯称帝时,日本企图拥宣统复辟,在青岛的皇室旧人(包括康有为在内)一致赞同,而上海以遗老自居的陈三立等人多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是&ldo;置宣统于积薪上也&rdo;。张勋复辟,陈三立等也认为&ldo;此事宜大大谨慎,否则皇室待遇,必出奇变。段祺瑞自命开国元勋,北洋兵权尚有把握,安保无事&rdo;,所以对整个复辟&ldo;未多参与机密&rdo;。

自戊戌政变之后,直到1922年冬天梁启超到东南大学讲学,陈三立才和他在南京重逢。陈在&ldo;散原精舍&rdo;设下酒宴,特别&ldo;开五十年陈酒&rdo;,盛情款待梁启超。梁启超大开酒戒,开怀&ldo;相与痛饮&rdo;,&ldo;大醉而归&rdo;,追怀当年往事,禁不住&ldo;欷歔长叹&rdo;,伤心不已。长沙时务学堂学生蔡锷的早逝引起了他们无限的伤感,他们同声叹息&ldo;今不可复得矣&rdo;。

梁启超北还,他以&ldo;性情肝胆中人&rdo;作诗赠别,&ldo;旧游莫问长埋骨,大患依然有此身&rdo;,诗中有幸存者的苍凉意味。陈、梁晚年天各一方,互相思念对方,1926年梁启超给爱女的信中还提到&ldo;陈伯严老伯也患便血病,但他很痛苦,比我差多了,年纪太大(72了),怕不容易好。十年以来,亲友们死亡疾病的消息,常常络绎不绝,(伯严的病由酒得来,我病后把酒根本戒绝,总是最好的事。)这也是无可如何的事&rdo;。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溘然长逝,陈三立与张元济、陈叔通等在上海发起公祭。阅尽兴亡之后,陈三立超越了对康、梁的恩怨,他们毕竟都是维新梦中人。他们晚年的交往,凸显出内心深刻的无奈和时代的沧桑感。

陈三立最终是个诗人,是前清的守墓人,他曾致力于革新,而最后落花流水都成空,等来的是一个他不认识的新时代。在他送给梁启超的诗中,最有意思的是&ldo;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rdo;这两句。戊戌政变击碎了他所有变革求新的梦想,他从此以&ldo;神州袖手人&rdo;自居,其中的痛苦难以言表,在漫长的后半生,他成了名副其实的&ldo;神州袖手人&rdo;。1904年是慈禧太后70大寿,为营造和谐气氛,清廷赦免了康、梁之外的戊戌党人,并多次有意起用陈三立,都被他一一拒绝。辛亥革命之后,面对改朝易代,陈三立一而再地哀叹&ldo;我辈今为亡国人&rdo;,&ldo;负手了今昔&rdo;、&ldo;负手视劫运&rdo;、&ldo;负手对残棋&rdo;,始终不认同新生的民国。

清朝垮台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25年,陈三立是个旧诗人,虽然声誉很高,但终究有着浓厚的&ldo;遗老&rdo;气息,仿佛是个古董,已然是属于过去的人物。可是,在戊戌变法时代,他却是个新人物,浑身上下散发着新气息的新人,他与谭嗣同同为当时著名的&ldo;维新四公子&rdo;之一。&ldo;翩翩浊世佳公子,不学平原学太原&rdo;,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对他的嘲讽,也从某个侧面见证了他当年的事业和梦想。

从陈宝箴、陈三立到陈衡恪、陈寅恪,陈家三代都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ldo;义宁陈家&rdo;如今已是一个历史名词。中国近代以来,显赫一时的家族也多矣,但多昙花一现,能绵延几代,为世人尊敬的,实在少之又少。与陈寅恪交情很深的吴宓有一番中肯的评价:&ldo;……故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也。&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