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伶中唱老生者,今日当推孟小冬为巨擘;盖其嗓音纯正之中,具苍劲之韵,可
称得天独厚,而使调行腔,既非凡响,神情做派,亦异俗流,落落大方,自非寻常
女伶所可比拟也。顾小冬尚谦然以为未足,将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以期深造。
此前言菊朋来津,在春和露演,小冬排日往观,悉心体会,深为折服,近日乃请人
介绍,欲拜菊朋为师,俾可请益。菊朋亦以小冬为女伶英才,欣然允诺。小冬已专
函邀请菊朋莅津,将择吉行拜师典。闻菊朋日内即可就道。……
然而,拜师一事再次不了了之。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当年年底,孟鸿群病危,孟小冬匆忙由津回京照顾父亲,直到次年2月送走父亲,然后又为父守孝,忙乱中就遗忘了拜师礼。事情过后,重新记起这事儿,双方都已失去了热情。
既然有心拜师,当然应该拜言菊朋这样的大师。但是,孟小冬没有拜成言菊朋,却在回到天津后,拜了一个京剧票友为师,而且像模像样地行了拜师礼。这个&ldo;师&rdo;,就是曾经为四大名旦排序的苏少卿。苏少卿早年演过话剧,后来迷上了京剧,曾师从陈彦衡学谭派老生,对音韵学方面颇有研究。他祖籍江苏徐州,一直生活在上海。此时他在天津的身份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驻津代表。
对孟小冬拜票友为师,议论颇多,大多不能理解。孟小冬自己,则不以为然,在她看来,无所谓正式演员还是票友,有真本事就行,她能从他(她)身上学到玩艺儿,就都能成为她的老师。事实上,她不但拜过谭派老生为师,甚至还拜过名旦荀慧生,当然更师从梅兰芳学过梅派戏。她一向好学,正如《孟小冬拜师》一文中所说,她一直&ldo;谦然以为未足&rdo;。这是她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孟小冬拜苏少卿,中间人又是沙大风。1932年9月3日,在天津的大华饭店,孟小冬正式行拜师礼。
人们发现,这一年多来,也就是说,和梅兰芳分手后,孟小冬长居天津,除了父亲病、亡而回了一趟北平后,似乎始终不愿意回到北平生活。有人猜测,她是准备重新登台的,既然如此,就不能保证不会和梅兰芳见面,为了避免跟梅兰芳相遇,她选择两人在不同城市生活。
其实,梅兰芳早在孟小冬拜师苏少卿前半年,就已经离开北平南下上海了。这年春天,他为淞沪抗战受伤战士筹集医药费在北平义演了3天,然后离京。关于他迁居上海的原因,一直以来,有人将此归结为他和孟小冬分手。分手本身,自然是原因,因为两人的关系闹得沸沸扬扬;分手后他为支付给孟小冬四万块钱而不得不将梅宅卖掉,也是原因。按此说法,他似乎是在北平待不下去了才走的。
实际上,梅兰芳携家小移居上海,更重要的原因应该还是和战事有关。&ldo;九8226;一八&rdo;后,日本侵略者的猖狂野心和当局的&ldo;不抵抗政策&rdo;都使他预感到,继东三省后,华北大平原也将不保。如此想来,北平是难以再待下去了。这么说来,他迁居上海,的确是因为&ldo;北平待不下去了&rdo;,不过,这个&ldo;待不下去&rdo;并非那个&ldo;待不下去&rdo;,性质完全不一样。既然如此,梅兰芳第一次想到了&ldo;走&rdo;。但是,走向何处?
在这之前,梅兰芳多年的朋友冯幼伟已经定居上海,他一直写信催梅兰芳南迁。梅兰芳始终难下决心,一来北平到底是他的家,他舍不得;二来北平又是京剧的故乡,他的中心舞台在北平,他也舍不得。然而,面对&ldo;九8226;一八&rdo;后的政治形势,他也不能不走了。既然要走,就只能去上海。
刚刚在上海落脚,梅兰芳便想着要排演一出有抗战意义的新戏。当时,他暂住在沧州饭店。有一天,几位朋友叶玉虎、许姬传等到沧州饭店看望他。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排新戏。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呢?大家一时都没有主意。叶玉虎想了想后,对梅兰芳说:&ldo;你想刺激观众,大可以编梁红玉的故事,这对当前的时事,再切合也没有了,我想了一个韩世忠在黄天荡围困金兀术的历史题材,突出梁红玉擂彭助战,由你演梁红玉,不知合适否?&rdo;
一句话提醒了梅兰芳,他想起梁红玉的故事,以前舞台上也演过,但&ldo;情节简单,只演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一段&rdo;,如今完全可以将内容扩充,写一出比较完整的新戏。大家一听梅兰芳的分析,立即来了精神,叶玉虎更是将剧名都想好了,他说:&ldo;就叫&lso;抗金兵&rso;如何?&rdo;
《抗金兵》?演的虽是抗金兵,实则号召民众抗日兵。这个剧名自然再贴切不过了,大家纷纷赞成。梅兰芳更是很兴奋。他请叶玉虎去搜集资料。
编排《抗金兵》时,梅兰芳一改过去先选定题材,由齐如山写出初稿,再由他自己和李释戡、吴震修等人共同商榷进行修改,再分单本设计唱腔、研究服装、道具、布景、串排的创作模式,而是成立了以他自己为主的创作组,由剧作者、音乐工作者、主要演员共同参与编排。大致分工是许姬传负责执笔改编,徐兰沅、王少卿负责设计唱腔、板式,最后由梅兰芳修改审定。三、四个月后,《抗金兵》在集体智慧下脱稿。
这是梅兰芳因离开北平而不得不得离开他的编剧齐如山(他仍留北平)后编演的第一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