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由于董卓执政,董卓也算是六郡良家子弟出身,而且还有羌人血统,天下的世家大族多是瞧他不起,这些世家大族多是累世公卿,自然看不起寒门出身的董卓,反对董卓执政。
这是白波黄巾军肆虐河东郡,董卓命令牛辅镇压,那些世家大族也不肯配合牛辅清剿白波黄巾军,有的世家大族还暗中资助白波黄巾军以此反对董卓。
这样的话,牛辅得不到当地的世家大族的配合,与白波黄巾军交战自然是困难无比,有诸多掣肘,于是毫无悬念的失利了。毕竟在那个时代,世家大族掌握着天下大部分的资源,没有他们的支持,想做成一些大事就太难了。
郭太安排李乐、韩暹领一万人在风陵渡口附近埋伏,待敌军渡河至一半时,暴起突击,敌军必将混乱无措,定可一战而定。
即使有所差错,再在首阳山附近,安排胡才率领五千人,设置第二条防线。如此便可消灭援军,高枕无忧了。
白波军的众人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强大对手,会没有从风陵渡口渡越黄河,进入自己的包围圈,让自己打得个全军覆没。而是另辟蹊径,放着黄河水面平稳,没有湍急大浪的风陵渡口不走,而是溯河而上,过湍急的几字形尾湾而上,宁可多绕好几日的路程在蒲坂津渡口登陆。
兵家之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计之失,便有可能身死国灭。君不见清朝末年,天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因为那片刻之失,而至全军覆灭!
而为何白波黄巾军的大部分将领都觉得牛辅的援军会在风陵渡口登陆呢?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来风陵渡口作为黄河上的要津,不止有多少人通过这里走入秦晋。
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接晋壤,烟树入秦川。”
在黄河流过河口镇后,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山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附近,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的一条支脉华山所租,折向东流。而形成一段比较平缓宽广的河面,因而在此设立渡口。
之所以叫风陵渡,是因为附近的风后陵。传说在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与逐鹿之野,蚩尤作大雾,而致黄帝部落的僵尸东西不辨,迷失方方,皇帝的贤臣风后献上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终于摆脱困境,打败蚩尤。可惜风后也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建有风后陵。后建成渡口便以风陵渡为名。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观众的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个“鸡鸣一声听三省”地方,自古便是征占的战场,三国时期的曹操大战马超、韩遂,西魏时宇文泰大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抗日战争时期,国、共联军3万多人在此处与日军交战,击毙8000多人。
你想想这么重要的位置,一般人能轻言放弃吗?而白波黄巾军的郭太等人猜测牛辅的援军会从此地渡河也是合情合理的。谁能想到有人敢有魄力放弃这么样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不走,转而从更远的地方绕道呢?
其实这就是董守业的反向思维,对于这次跟白波军的斗智商的情形来看,主要是:你能想到的,我都能想到;我能想到的,你却想不到,只有使用发散思维,利用一些脱离常规的思路,才能做到出其不意,克敌制胜。
其实董守业这次率大军绕过风陵渡而从蒲坂津登陆,一个是想到白波军有可能狙击自己,第二个也是由于第一次出战,想降低风险,做的十全十美。
思路的来源还是想到了历史上曹操当年大战马超、韩遂,派徐晃、史涣从蒲坂津渡越黄河而至河西,抄马超、韩遂等人的后路,最终取得胜利的这一典故。使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才能让人防不胜防。这古代的人虽然聪明万分,但毕竟没有现代人,信息量那么丰富,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一时不查之下,难免会被东昼夜这厮钻了空子。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还是孙子说的好啊!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