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饭时。杨家三口,加上许志强和李思明。吃得波澜不惊。
李思明倒是放得开,没把自己当外人。他和许志强也许是在军队呆得久了。吃饭的速度挺快。白酒往喉咙一倒来不及品尝就到了胃里。杨月和她母亲看着有趣。杨首长刚才在书房里的谈话之后。似乎还意犹未尽。几次想找话题却又觉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吃完饭,杨月和她母亲忙着收拾残局,杨首长又一头扎进了书房,研究他的文件或者是红楼梦去了。
许志强吃完饭就拍拍屁股回家去了,留下李思明一个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杨月家有一台9寸的电视机。是日本进口的,李思明记得上次来时还没有,这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电视机怎么这么小?”李思明很自然地问出这个问题。
“你想看就打开看。还挑三检四的。”杨月正弯腰抹桌子。
“不是。我是在想怎么不换个大点的?14寸的没有,12寸也不错,最起码大上一号的。看着也舒服!”李思明心说要是大屏幕液晶的更好。
“你还有完没完呢,有的看不错了。这还是渡边三郎从日本带来的。质量和效果好一些。你想买还买不着呢?”杨月不满道。
“哦,哑巴啊。他还挺会做人地嘛,专送别人想买买不到的。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有些崇洋媚外的嫌疑!小日本要用糖衣炮弹侵略中国,还是个二鬼子,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杨月同志,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啊。”李思明发表自己的看法。
“是吗?这本来是人家日本人送给你的哦!那你给我说说人家为什么要送给你如此贵重物品?不给我送一台啊?”杨月反戈一击。
“是送给我地?”李思明愣住了。“不对啊。送给我的,怎么跑到你家来了。我来看者这电视机有没有长腿?”李思明围着电视机绕了两圈。
“得了得了。别得了便宜卖乖!他送来的时候,你又不在北京。他找到了我。你爸妈说给我看,我就搬回来了。”杨月道。
“让你根你就搬?你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啊。对了,他怎么会送电视机给我?”李思明不解地问道。
“说是这几年根据你的指点发了大财。反正看上去像电影里面资本家的形象,红光满面如沐春风的!”
“不地道,真不地道!就这么一台这么小的电视机。下次要是见他。好好地修理一下他。”李思明“恨恨”地说道。
“看。你地真面目暴露出来了?”杨月笑了。
李思明倒是非常想看看这年月电视里在播放些什么节目。打开了电视机。电视机正在上演一部从美国引进的科幻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注:应为80初首播。82年重播)。
此时中国人刚从样板戏的千篇一律中走出来,引进的影视作品往往都会造成轰动的效果。这部21集的科幻片,每周一集。引人入脸的剧情创造了多年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如果拿到二十年后,恐怕没人会看。其中男主角麦克·哈里斯戴的蛤蟆镜,几乎成为整个八十年代中国青年地时尚。此时人们观念中的一个不良青年的形象是:戴着麦克·哈里斯式的蛤蟆镜。穿着喇叭裤,手提着日本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
其实,《大西洋底来的人》是一部“干净”的科幻片:没有少儿不宜。极少暴力。男女主人公潇洒漂亮,彼此关心,经常相伴出生入死,分别搭救过对方性命许多次。但从头到尾竟然接吻都没有一回。“你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剧中这句台词申明了片子地主题。在体现科幻艺术核心魅力方面。这套干干净净的科幻连续剧堪称范本。绝对没有后世科幻片地“复杂”:没有床上戏或者高科技。没有爱情,编导就不知道该如何拍戏了。
“有没有《加里森敢死队》?”李思明自称是个影迷。前世读大学时还选修过电影欣赏这一门课,一是爱好,另外当然就是为了多拿学分。
这部片子也是一部经典作品,这部二十六集的系列片,虽然拍摄于七十年代。但无论从情节、音乐、摄影。还是从演员演技来看,都令人不得不佩服当时美国人的制作水平。这部片子由上译厂的童自荣、乔瑧等配音。八十年代在大陆首次播映。观众好评如潮。每次播映都万人空巷。几岁的顽童讲起其中情节来,也是如数家珍。这部片子,也第一次让中国人对“英雄”有了一个颠覆性的认识:英雄是人。不是神。既使是小偷、强盗、杀人犯,也有可能成为英雄。
“有!不过等我成了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时候!你当电视台是我开的啊?”杨月幽默了他一把。
“啊。那太感谢杨台长了!”李思明在沙发上一瘫。找了一个舒服地姿势。
杨月也靠在沙发上,一边喷着瓜子,一边盯着电视机看。
“好看吗?”李思明挨近问道。
“当然好看。什么时候咱们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杨月感叹道。
“这就是你的原因了。”
“我又怎么了?”杨月掐了他一把。
“科幻片要求有想象力。你身为三流作家。恐怕还需要努力再努力!这是你们作家地责任。”
“作家没有几流几流的!只是水平不同。茅盾是不是作家。老舍不是作家。巴金是不是作家?他们是几流的?再说我也不是什么作家,我只是个人爱好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