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故事,话说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在天堂做了邻居,中国人问邻居:你为什么上来的?我是遇洪灾。
美国人说真巧,我也是遇洪灾,大水来了跑晚了,就上来了。
中国人说咱俩还真有缘,我是大水来了跑早了,才上来的。
跑早了怎么还能上来?美国人不理解。
唉!中国人一拍大腿,跑早了,当兵的还没到,没游多远就没劲了。
您等等,美国人不解:您是遇水灾还是遭遇战争?
战争?什么战争?都说是当兵的小船还没到,我跑太早了……中国邻居不耐烦,这老美理解力真差。
美国人却想,这个邻居需要看心理医生了!洪水而已,他居然等着军队来救援!莫非是因为精神问题才上来的?
危险!美国人将中国人划为高危人群。
中国人想这老美脑子有毛病,跟他说人话他居然理解不了!以后得少来往……
自本朝建立以来,不论何种灾难,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派部队了吧?部队都出动了,应该没大事了——
仿佛军队出动,事情就得到了控制。
这是一种习惯成自然,也是一种骨子里的信任,不管外人如何垢病这种天朝特色的举动——
军队是用于战争的,不是用于大杂烩的各类救援!
军人出现的地方应该是战场,而不是什么洪水地震泥石泥矿难道路坍塌等各类灾难现场……
所谓天朝特色,褒贬不一,但唯有这一条,即便是持不同意见者,也无法否认兵士们的付出与功劳,无法否认正是他们的出现,减少了更多的损失,给予更多的希望。
这种刻到骨子里的认知。即便在大周生活了十几年,在遇事的第一反应中,仍显现无遗。
“……驻军呢?”
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
驻军自然在,这与驻军有何关系?
永安侯不理解。
驻军兵营的建筑与普通民居不同。虽然也有损失,却不会如村庄被淹,人口尽失踪的情况。
“那侯爷还说没人手?”
东北的驻军,除常规布防外,防御的主要对象是更东更北以及更西方的外族,此时大草原上水草丰美,人家都忙着自家的马牛羊配种下小崽儿,哪有功夫南下抢掠?
再说,无论何时,边防军备是不能动的。内地的常规驻军呢?
任昆愕然,驻军与人手,有何关系?
他要的是能开沟挖渠的民夫,不是上马打仗的兵丁!
“兵丁为什么不能挖渠?”
锦言很不理解,人家玩枪炮导弹的都能去扛沙包。你这里一抡大刀扛铁枪的为什么不能去开沟挖土?
这……永安侯语塞。
想想她问得也有几分道理,但是,“……没有这份先例,将士们也不会同意的。”
军人自有军人的荣光,那是农夫走卒做的事情。
“先例是什么?”
锦言不以为然:“哪个先例是一开始就有的?所有的现行规矩不都是从开先例开始的?”
不敢开先例什么的,是最没有力度的说辞,皇帝的罪己诏都能开先例。这怎么就开不得先例?
至于将士们不同意……